立夏到端午,河边有青青的芦叶,在和风中摇摆曼妙的身姿。
准备包粽子,源于因疫情回不了南通的闺蜜对家中粽子吃不到的垂涎。于是回家跟婆婆提议包粽子。婆婆是个很有爱心童趣的老人,她说,活到这个年纪,如果学会了包粽子,到时甚有脸面去见长眠于地下的长辈。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活儿,我们是两个新手。
但我们仍然想做成这件事。4月27日,我们准备了手拎袋,开着小电瓶车,一路去寻找芦叶。婆婆在她母亲的耳濡目染中,依稀寻得一点采摘的方法,我在一边看并学着,有了收获。采摘完回家,已经日落西山了,我俩在准备晚饭时不停地总结哪里的芦叶好,把那念念不忘的好地方在记忆深处摁了摁,准备下次再去。第二天清洗芦叶,耗时挺久,动用了外援——公公。不知不觉,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我们把包粽子的神圣时间定在了午睡之后。
虚岁四十四,六十八的我俩,第一次拿起粽叶,剪去了头尾。各自在记忆深处提取幼时我们的长辈包粽子的手法。我拿起三张芦叶依次重叠,婆婆说,好像中间还要垫一张,这样子不容易爆裂。然后我让粽叶弯成一个漏斗状,在漏斗里装上米粒,左右手尽可能的轮换,让漏斗不变形。接着在翻盖芦叶完成那个圆锥体的时候,左手过于紧张,米粒慢慢地漏了出来,什么漏斗圆锥状,全然顾不得了。我硬着头皮,想着各种办法,又用上了两片芦叶,努力把边角进行了包裹,最后用了好多绳子将它捆绑结实。这样,我的第一个粽子就出炉了,看着它的丑模样,我自己都觉得好笑,但是仍然有一种兴奋,我竟然是完成了一个。婆婆亦不落后,拼尽全力包裹着。五斤糯米,我们花了两个小时。粽子成不成功,还要看煮熟了的模样。煮,又是一个技术活。晚上,我们边吃晚饭边煮粽子,看到爆开的米粒,立刻关火,就这样持续了五个小时。煮熟后细细翻看,五斤糯米粽,没有爆裂的不超过十个。但是,大家品尝以后大赞好吃。特别是网课的丫头,我由此又寻到了适合她味蕾的食物,这让我们信心倍增。
于是,我们商定,在我复课前再包一次,六斤糯米。这一次不放蜜枣和葡萄,光花生和糯米就好,根据丫头的口味来。我在心头总结前一次包粽子的成败,想着在某个环节再进行改良,一定会成功。可是在再次拿起粽叶的那一刻,手越发不听使唤了,根本不像我预期的那样包出漂亮的粽子,好像挫折较上一次又多了一些,我越来越没有信心。包起来的粽子放在桌上,仍然是奇形怪状的,一点儿也不好看,要不是婆婆在一边打气,真想甩手不干了。最后仍然是煮熟了再进行检验,口味绝佳,爆裂的粽子较上一次有增无减,我和婆婆绕绳方式不一样,很容易就看出了爆裂的粽子基本不是我的作品,这又给了我一点点信心。
丫头除了喜欢吃还是喜欢吃,早上早餐吃一个,晚上夜自修回来吃一个,一直都吃不腻。看着丫头如此喜欢,冰箱里的粽子日日渐少,我打电话给婆婆,约定还要再包一次,婆婆欣然答应。那天放学后我快马加鞭赶回老家,婆婆已经包得差不多了。第二天,婆婆电话告诉我,不无懊恼地说包的粽子全部裂开了。她于这件事大受打击,说下次还得让我来。
办公室朱老师在百度上寻得一个包粽子的好方法,我打开来看看,很简单易操作。我决定像这视频上的手法学习,我把包粽子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包法不对。在某一天放学后,我匆忙到乡下取了糯米和粽叶,拿到金沙。在周六的早上我开始学习新包法,视频慢慢放,我慢慢学。对了,我还在市场上买了包粽子的专用花绳。我先用一斤糯米放上赤豆搞实验。可是没有煮粽子的器具,我就拿出了一个小的电磁炉,一下子也就只能煮我一小时包成功的十一个粽子。细火慢炖两个半小时以后,我揭盖一看,呀,全成了粥。这次失败得太彻底,但是我忽然悟得了包粽子的诀窍,保证粽子成型的左手要放松,右手要压实,边角要好好压紧,最后的绕绳一定要好好拉紧。
我越挫越勇,谁让丫头喜欢吃呢。又在某一天放学后回家,我决心再搞一次一斤米的试验。我摈弃新方法,还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手法。这时我发现,我的手听我大脑指挥了,我把边角包严实,把绳子拉紧,包了一个放在桌上,有点像那么回事了,此时也很难想起当初怎么就没成功。这次也包了十一二个,我捏了一捏,感觉特别紧,也想搞个试验,就把它们放到小高压锅里来煮。重复压煮了两次,开锅一看,太漂亮了,完好无损,虽然不像行家的标准三角粽,但不裂开,我真是太自豪了。当天晚上太晚,我没有打电话回家,第二天一早我就兴奋地告诉婆婆,我会包粽子啦!
她爸大赞,说我厉害。这次包的粽子剥去粽叶,里面非常紧实,是可以用筷子插进去举高高的。他说新采摘的芦叶会更香。于是,我也没有广场舞的兴趣,专心和他在周围的小河边寻找芦叶。走了好远,看到这边的芦叶都太小气,不管了,有总比没有的好。我摘回来,从清洗芦叶,到蒸煮芦叶,再到包裹,前后花了一个半小时,仍然是一斤糯米和花生,于我是非常的有进步了。为了解自己的馋,我包了三个平常吃的白米花生粽,算是奖励一下自己。
今天是5月23日,丫头对粽子的宠爱持续了一个月,昨晚试着给她换了提拉米苏也不太有兴致的。看来,我在包粽子上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被需要的感觉真好,我还想尝试其他口味的粽子。因为对孩子的爱,二姐学会了蒸馒头包子,炒面,做手抓饼等等,因为同样的爱,我现在学会了包粽子。
有一种成长,源于心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