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上课变成了抢红包
如果你在大街上,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里,撒一些几分几毛的零钱,让人们来抢,保准会被当成神经病,甚者招来警察叔叔。
然而你如果在微信群里发个红包,40人的群,发个1毛钱限定10个人来抢,秒秒钟的事,就会哄抢一空。抢不到的盼望着再发,抢到1分的会喜出望外,发个表情包,以头戗地,如捣蒜,还谢谢老板。
如此看来,微信群里发红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之后的抢红包,就更具有主动性了。一旦发现有人发红包,其他所有事情都会抛到一边,抢是最要紧的事,没有人会等你。抢,点开,领取,需要的是速度和激情。
红包会使一个沉寂的群立即热闹起来,抢红包把玩和钱有机结合起来。抢的就是心跳,抢了发,发了抢,群里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了起来,合作交流,再交流合作,乐不思蜀,又不亦乐乎。
由抢红包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的重心在师生,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课堂活动的好坏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效果是教和学最直接的体现。
不说其他课堂的实际情形,单来说说数学课堂。人们对数学的学习,可以从会数数开始,而生活中的数学几乎是无处不在。数学文化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数学核心素养又是人们适应社会,改造自然的根本体现。
然而,从小学到中学,人们把数学的学习狭隘地理解为做题、做题、再做题,在数学的题海里,淹没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阉割了基础数学的美感,扭曲了数学的本身的价值,导致很多学生面对数学,除了受虐千百遍,也只能想说爱你不容易,对数学的一点爱也演化成了恨。
因此,数学的课堂就成了学习的苦海。这样的情景比比皆是,讲台上的老师滔滔不绝,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老师说的眉飞色舞,学生听的稀里糊涂;老师头头是道,学生道道迷惑。
有时候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的主动性在哪儿?学习的快乐又何在?教师传授的是知识还是催眠药?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和老师互动,还是早已神游天外?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应当是谁的课堂呢?
如果课堂能像发红包的群,多好!
我们知道,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节课的好坏在于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兴趣就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激发出求知的欲望,欲望越强烈,追求就越主动和持久。
抢红包,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合作交流与把握机遇的结合。抢红包的意义并不完全在抢到多少,而在于抢的过程。点对点,直接发给对方一个红包,没有了抢的过程,就没有了玩中的乐趣,那也许只是转账或者有某种企图的私人行为,不足与外人道也。
要想让学生像抢红包那样听课学习,那么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就要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红包,这个红包里可不是一定数量的金额,而是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也许是一个紧扣一个,把学生从一个兴奋点带到另一个兴奋点。有人说过,学数学就是玩数学,在玩中领悟数学的真谛,在玩数学中感受数学的好玩。
然而,玩数学,就是玩数学问题,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再把这些数学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用通俗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语言,做成一个个小红包,通过适当的组织和策划,让学生在获取一个个红包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真正含义。
学生学习能力的丧失,学习习惯的短缺,学习兴趣的没落,和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不无关系。老师的说教,家长的无知,社会的浮躁,大都是只关注学习的结果,只看最终的目的,而忽视学习的过程,漠视作为个体人的发展,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的研究和激发。
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的教师,或者学生的家长,人才的培养,“人”是研究的重点,“才”是人发展的一个方面。“人”的问题解决了,“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说到这,我们沉闷的课堂改变,首先就需要对师生进行重新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在怎样的情景下,课堂的主体才会积极地获取所需,知识就在那儿,关键是如何能吸引人们对它的渴求。对于教师来说,可能就不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了。
我还在想,假如上课变成了抢红包,那该多好玩,多刺激。
我想,如果那样,定然没有旷课的,没有迟到的,没有早退的,更没有请假的;也一定没有讲废话的,没有打瞌睡的,没有做小动作的。
因为,老师随时都可能发一个红包,稍一打岔,秒秒钟就会被别人抢光。
每个人都会聚精会神,因为一不留神,老师就会又发一个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