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认同 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1991年前苏联剧变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政党要执政兴国,开拓前进,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夯实共同奋斗的精神根基。而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要搞垮一个政党、颠覆一个政权、搞乱一个社会,也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占领舆论阵地,思想防线一旦失守,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政治动荡、政权更迭、改变政体、国家分裂等等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所以,为了避免执政党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重演,不管到了历史发展阶段,不管形势如何变幻,意识形态工作都决不能放松,导向决不能改,阵地决不能丢。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满足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政策法规、实践创新、宣传教育、支撑保障等体系,围绕主线抓教育、抓交融、抓发展、抓法治、抓稳定,促进各组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梳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共同体。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各方诸侯割据纷争的动荡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实施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的统一,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此后,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如三国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提出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方之民共天下、夷夏一体、五族共和等促进民族团结意识的论述。正是由这种追求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使得统一、融合、团结,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
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在氏族、部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最能体现共同体意识的代表,要属被中国人民虚构出来的图腾产物--龙。龙图腾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是民族团结的象征。由龙形象形成的过程看,它体现的是主体民族与兄弟民族间渐趋融合,体现中华民族各支系求大同存小异的共同心理。在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汉民族当政,还是少数民族当政,还是若干民族联合汇聚,都是以龙图腾作为结合点、融汇点。虽然龙图腾产生于中华民族远古时代,但它却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中国人,不论种族、不分国界、不分地区,都自诩为龙的传人,它是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根纽带,是民族团结的象征,这充分说明了中华各民族同源共祖的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