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与其引申出来的板块运动学说,“大陆原本是连接在一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大陆慢慢的分开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这个论点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上学时我们更是学过板块交接的地方多火山地震,而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更是两块大陆撞击而抬升起来的,否则这么高的地方不可能会有鱼类的存在…
上学时候我们对世界了解的少,对于东西大多只是单纯的记忆,所以并没有过多的思考,但是伴随着我对《地球成长史》内容的怀疑开始,新的可能性也开始在我的头脑中形成。
因为我的观点和《地球成长史》中地球的开端都不一样,所以里边的内容注定有很多不同,他们提出地球是陨石撞击形成,然后在遍布岩浆的地表出现了稀薄的原始海洋,有了海洋的保护,生命才得以出现,随后因为地质变化,陆地抬升,生命开始走上了陆地…
而我的观点却是地球的起始并不是那种岩浆遍地的情况,而恰恰相反是凝聚在一起的冰块,因为温度很低,所以几乎所有物质都是固态,这些固态物质在恒星的光粒子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因为温度升高,所以物质开始发生物态变化,发生物态变化的物质不再像固体一样停滞在原本的地方,而是遵循水往低处流的选择向着更加低洼的地方汇集。
此时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整个地表都是陆地,但是伴随着地表发生物态变化的物质增多的影响下陆地的面积开始缩水,这里边的道理实在算不上复杂,水平面上升,陆地较低的地方很自然就会被淹没,陆地的面积也就缩小了。
陆地成为现在的样子当然不止是液体覆盖固体那么简单,阳光的热能一步步向地心汇聚,而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之后,活跃的物质就会冲击包裹它们的外壳,在这些冲击力的影响下即使地层很厚,也依旧被他们撑开了一部分。
或许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们觉得陆地很坚固,不应该这么容易被撑开,但是从专家考究出来的历史到现在有多少年了?水滴尚且能够穿石,地心的热能发挥这么点作用很过分吗?
至于坚固这件事,相信有一些人应该知道用雷管炸开山石的例子,雷管在山石表面炸开并不能对山石造成多大的破坏力,但是打个孔进入山石的内部炸开后却能将整块石头一分为二,而地心那些物质就是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核心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冲击地表,在这种冲击力的影响下,比周围薄弱的地方开始开裂,于是地表出现了裂缝,一些因为高温影响而变质的物质暴露在了地表,这些物质并不一定能够喷发到地表,同样的物质在球心能起到的影响到了地表就会减小很多倍。
当初地心活跃的那些物质没有到达地表,但是因为温度降低,那些变质的物质可能会再次凝固下来,凝固的物质卡住了先前开裂的缺口,所以陆地分开之后有很大概率是没有办法再次合到一起。
而在这种一边开裂,一边被加入硬物的作用下,陆地开始分割,而陆地分割的直接影响就是海洋的表面积进一步缩小,因为开裂地方会有更多的液体涌入,而火山喷发的物质则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冷却。这些分家的陆地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陆地的整体面积扩大了一些,因为海洋变深了,所以陆地变大了。
想想现在很多国家进行的填海造陆活动似乎有些可笑,在“瓶子”里边投入石子,为的是让陆地面积更大一些,可是石子占据了液体占据的地方,那液体真的会减少?那应该是增加才对吧,近些年地球的海平面上升真的只是冰川融化造成的?人们往海洋里加入陆地的因素不应该被忽视吧。
而有心人发现的地球吞水现象说的神乎其神,不过就是陆地进一步开裂造成了那部分水进入到了最低的部分。当然填海造陆的作用确确实实会将陆地的面积增加一些,因为地球这个“瓶子”越是底部越窄,而越是往高处越宽,展现的表面积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