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自家小孩到小操场去玩的时候,经常看到小朋友大哭大叫,手舞足蹈地发脾气,父母在一旁束手无策。
哭闹是表达需求,父母惯常用“回看”式教育
“不许哭!”
“不要再哭了!”
当父母面对哭哭啼啼、吵吵闹闹的孩子时,最常用的说法就是压制或哀求,甚少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没有弄清楚孩子的心思,主观地做出教育和引导,依照自己的回想去实行教育,这种“回看”方式往往导致孩子的情绪更为激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孩子也一样,但是孩子与成年人又不一样,他们还没有学会怎么去表达;或者爸爸妈妈从来教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当孩子有需求的时候,或渴、或饿、或想出去逛逛,他只会像婴儿那样通过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然后在父母的不断试错中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就像婴儿时期,当孩子需求获得满足后不再哭闹,爸爸妈妈很少会教孩子如何去表达。因为,精疲力竭的父母唯有盼望孩子吃饱喝足,其他事情一切妥当后就安静地睡觉。
父母没有教,孩子又不会,等到再大一些的时候,他还是只会“哭闹”的表述方式。
满足需要,停止哭闹,然后“现场直播”,就在当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
不仅仅是婴幼儿,还有学龄前儿童,都需要在现场,在“那个时刻”现身说法地实行教育。因为当下,父母感同身受会更容易有同理心。
现场教育就事论事。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尚不会明白什么是道理,如果父母不在当下把事情说清楚,而是转个身,喘口气,稍事休息后再和孩子讨论,摆事实讲道理。殊不知,孩子或许都已经忘记了发生了什么事了。
不是说不要和孩子讲道理,而是说对着这么个年龄的孩子,父母想要让孩子做什么,做给他们看,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做,最后才是让他们自己去做。
光是讲,没有形象生动肢体语言和父母的解释,孩子都会表示“不要,不要”,根本不会听父母讲什么。
父母的教育是要让孩子明白,哭闹、尖叫除了让人讨厌外,没有其他的用途。而要怎么表达自己的要求,就是在现场由父母示范给他看。
学龄前的孩子,他们没有一定的认知经验,成长的关键是”探索“,而父母将成为“探索”最好的领路人。
现场引导时,父母提供了直接演示机会,让孩子看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场教育并非总是很简单,”不要!不要“的态度注定亲子间的沟通会很难。孩子会缺乏耐心,作为父母则要具备倾听的能力,保持心态平和富有爱心,我们要坚信,如果不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他的哭闹伴随他长大并愈来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