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逝的独奏(第四卷)小说(八)

第八章:数字遗产

陈孤永生前几乎与数字世界绝缘。他那部老旧的翻盖手机,除了接打电话和收发最简单的短信,再无他用。他没有社交账号,不刷短视频,不知网购为何物。他的世界,局限于那间老宅、那架钢琴、那些泛黄的日记和信件,以及脑海中反复回响的《月光》。

然而,在他物理生命终结之后,他的灵魂,却以一种他本人绝对无法理解的方式,被强行接入了浩瀚无边的互联网,经历了一场盛大而荒诞的“数字转生”。

最早是那些零散的日记片段和遗言,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紧接着,某家商业性的网络纪念平台,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利用公开的、有限的资料,在没有经过任何法律意义上“继承人”(事实上也并不存在)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为陈孤永创建了一个“永恒纪念馆”。

纪念馆的页面设计得素雅而哀伤,以灰白为主色调。首页是一张经过处理的、陈孤永老年证上的照片,面容严肃,眼神空洞,下方标注着生卒年月。页面上设有“献花”、“点烛”、“上香”、“留言”等虚拟祭奠功能,每一个操作都需要观看一段短暂的广告,或者通过分享链接邀请好友来获取免费的“祭奠币”。

更下方,是所谓的“生平简介”,内容多半拼凑自网络传闻和那篇公众号爆文,将他描述成一个“一生坎坷、晚年孤苦、在艺术中寻求解脱的孤独灵魂”。旁边还有一个“遗物展示”区域,滚动播放着那块裂开琥珀的图片、日记最后一页的照片,以及那首《月光奏鸣曲》的音频链接——当然,并非陈孤永本人弹奏的版本。

这个凭空出现的网络纪念馆,起初访问量寥寥。但随着“陈孤永现象”的持续发酵,尤其是那篇《“我可以去找他们了”:一个都市孤独者的最后尊严》的爆文被广泛转载后,大量被故事打动的陌生网友,循着链接涌入了这里。

虚拟的鲜花开始堆积,电子蜡烛成排点亮,留言区的刷新速度快得惊人。

“老人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孤独。”

“看哭了,想起了我爷爷,他也是这样一个人默默离开的。”

“您的故事让我放下了很多执念,谢谢您。”

“陌生人,为你点一盏灯,照亮去往另一个世界的路。”

“这个世界欠您一个拥抱。”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祭奠和留言,充满了真诚的同情与温暖的善意。短短数周,纪念馆的访问量突破百万,留言条数超过十万。那些虚拟的蜡烛和鲜花,构成了一片望不到边的数字墓园,其规模与声势,远远超过了陈孤永那场只有寥寥数人参加的、冷清的现实葬礼。

他生前竭力回避的关注,在死后,以这种数字化的形式,加倍偿还给了他。

然而,阳光之下总有阴影。流量带来的不仅是缅怀,还有觊觎。

纪念馆开通后不到一个月,一个名为“孤永的心声”的账号,悄然出现在某个大型社交平台上。账号头像使用的正是陈孤永那张严肃的老年照,简介写着:“我是陈孤永,以此账号记录与分享生命的感悟。” 账号发布的内容,主要是摘抄自网络流传的日记“金句”,配以忧郁的风景图片或悲伤的纯音乐。

起初,这个账号吸引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关注,留言区充满了安慰和鼓励之声。但很快,账号开始发布一些风格明显迥异、充满网络流行语和矫情修辞的“动态”,诸如:

“深夜emo了,孤独是人生的底色吗?”

“如果当初勇敢一次,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可惜没如果。”

“今天阳光很好,但我只想待在阴影里。有人懂吗?”

这些内容,与陈孤永日记中那种克制、压抑、带着岁月沉淀感的文风格格不入。更离谱的是,该账号不久后开始“连载”所谓的“陈孤永生前未公开随笔”,内容狗血离奇,文笔拙劣,明显是杜撰。接着,账号又发布了一条动态,暗示生活困难,并附上了一个收款二维码。

“这绝对是假的!”最早一批关注陈孤永事件的网友首先提出质疑。

“吃人血馒头!连死人都不放过!”愤怒的声讨开始涌现。

有人翻出陈孤永生前不用智能手机、不上网的证据,有人则指出那些“未公开随笔”漏洞百出。

舆论迅速反转。大量网友涌入该账号进行举报和谴责。平台在收到密集投诉和核实证据后,以“冒充逝者、违规募捐”为由,永久封禁了该账号。

这场闹剧虽然短暂,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网络生态的光怪陆离。真实的陈孤永在孤独中沉默地死去,而一个虚假的、被精心包装的“陈孤永”,却试图在虚拟世界里喧嚣地“活”下去,直至被戳穿。

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在流量和利益面前,变得如此模糊而脆弱。

与此同时,那家商业性网络纪念平台的陈孤永纪念馆,访问量依旧居高不下。平台方甚至在页面不起眼的角落,增加了“捐助维护”的选项。而一些与陈孤永素无交集的文化公司、自媒体联盟,也开始打着“纪念”、“研究”的旗号,组织线上追思会、发行虚拟纪念徽章,试图从这股“孤独经济”的热潮中分一杯羹。

小张偶尔也会点开那个纪念馆的链接,看着那不断攀升的访问量和留言数,心情复杂。他知道,这些陌生的善意和关注,并非毫无意义,它们至少证明了,在这个世界上,仍有许多人愿意对一份陌生的孤独抱以理解和悲悯。

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晰地意识到,这个被精心构建的数字幻影,与那个他接触过的、有着具体痛苦和挣扎的、真实的陈孤永,已经相去甚远。网络世界用它的方式,将陈孤永简化、提纯、符号化,成了一个可供大众投射情感、消费感伤的文化符号。他真实的生命重量,他那些未被发现的信件,他与父亲之间沉重的羁绊,他与林曦失败的婚姻,他对“晓薇”长达半世纪的无声倾诉……所有这些构成他独特个体的、复杂而矛盾的细节,都在这个宏大的数字叙事中,被不可避免地稀释和遮蔽了。

十万条虚拟的蜡烛,或许比现实中那几束很快枯萎的鲜花更加“永恒”,但那跳跃的、千人一面的火焰,真的能照亮一个灵魂独特的幽暗角落吗?那数量远超生前相识者的陌生人的祭奠,究竟是迟来的安慰,还是一场更为盛大、却无人需要回应的集体表演?

小张关掉了网页,屏幕暗了下去,映出他自己略带困惑的脸。

陈孤永的数字遗产,这份他生前从未主动索取、死后也无法拒绝的“馈赠”,如同一座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华丽宫殿。它喧嚣、璀璨,吸引着无数目光,但宫殿的核心,那个孤独的灵魂本身,却依然沉睡在远方,沉睡在不会被任何流量和算法打扰的、永恒的寂静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