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滂为什么会成为少年苏东坡想要成为的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才知,原来苏东坡是从小就有副“绝顶聪明的幼小头脑”。

在他八到十岁之间,父亲苏洵赶考落第,随到江淮一带游历,独留母亲在家管家孩子。在此期间,苏东坡的母亲正在教孩子读《后汉书》。

面对后汉阉臣当道,书生儒士反抗惨遭迫害和打压,这其中一位勇敢无畏的青年人范滂让苏东坡格外仰慕。他问母亲到:“我长大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苏东坡的母亲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们?”

苏东坡想要成为范滂那样的人,苏东坡的母亲也愿意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看来着范滂和其母都是后人效仿的榜样。

这其中必有故事。

从《后汉书·范滂传》我们可以了解范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从小就以节操闻名,有澄清天下的大志向,为官时不畏权贵,敢于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尤其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他们把范滂等朝中正直官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诬陷这些官员结党营私,栽以“党人”罪名,逮捕下狱。汉灵帝建宁二年,又大肆逮捕“党人”,范滂名列其中。

督邮吴导送逮捕范滂诏书到县衙。吴导本是有良心之人,深知范滂是被陷害的,内心十分痛苦,在旅馆中,关上房门,手捧诏书,趴在床上痛哭失声。范滂听闻,心里立刻明白,这一定是为了他的事。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马上到县衙中投案。

县令郭揖也是个正直的官员,见到范滂自动来投案,大吃一惊。他不假思索,毫不犹豫地解下县官大印,准备和范滂一起出逃。他劝范滂说:天下大得很,随处都可以藏身,您是冤枉的,为什么要在这里等死呢?范滂对郭揖说:只有我死了,这件事才能够平息。我怎么敢既连累你,又让我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为此到处漂泊,不得安宁?所以,范滂终于没有出逃。

范滂被捕下狱后,老母亲来探望,母子相见,分外悲痛。范滂安慰老母亲说:我的弟弟仲博十分孝顺,他会好好照顾您老人家的。儿子马上要跟从黄泉之下的父亲去了。这样,也可以说我们母子俩都各得其所。只是恳请母亲大人,不要再想我了,不要过分悲伤。范滂的老母亲深明大义,她清楚自己儿子的品性,理解自己儿子的做法。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勉励儿子说:我完全了解你的所作所为,你能够与李膺、杜密这些以正直而著称的官员齐名,死又有什么值得遗憾的,既要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种好事是很难兼得的。

范滂最后死在狱中,时年三十三岁。

后人这样评论范滂母子的义举:“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

看了这样的故事,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世间为人父母者,没有一个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地活着,而劝儿子为了心中正义而慷慨赴死者能有几人?

正因为范滂的刚正不阿,早早就在少年苏东坡的心里埋下了想要成为像范滂那样的人的种子。

纵观苏轼的一生,始终谨守本心,从不曲意逢迎。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对新法采取的态度是,公开拒绝执行,或“因法以便民”,即只推行新法于民有利的部分;而当变法派失势,他又反对保守派的尽废新法,主张参用所长,以致被新旧两党夹击,数次被贬,甚至被捕入狱。

苏辙为苏轼写的墓志铭中所说:“其于人,见善称之,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