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人活得怎么这么纠结?”
“哎呀,做了决定就不要一直想了,每次都这样。”
“你要做不了决定,那我来。”
没错,我就是这样一个纠结的人,明明知道,事情各有利弊,也知道选择一个,必然就要接受它带来的缺点,也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但经常分不清哪个是鱼,哪个是熊掌。恐惧自己选错,怕自己承担不了选错后要担负的后果。
这也是七杀攻身的结果吧!
让我更懂得了那句,未完成的课题,老天爷会让它重复出现,直到你解了谜题。
也确实,我破除纠结的办法,就是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的纠结,一遍遍在纠结中内耗,在内耗中不断自我成长。
选择的背后是恐惧,是焦虑,是害怕,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承担选错的后果。
我便只能试,一遍遍地试,在实践中,答案自会浮现心中。
可能试了太多,这次到临界点了吧!
再我又一次纠结时,哪怕是亲身实验之后,还是不想接受此次内心的呼唤,可能这个选择背后地优点实在太多了吧!让我舍不得放弃,让我以为我可以将就,我可以接受这个缺点,我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矫情。
可现实给了我一个重重地耳光,付完钱后,还是接受无能,无数次说服自己也不行,它给我扯下了遮羞布,你看,你就是这么矫情,你就是做不到将就,你明明知道,另一个选择的背后,都是你能接受,哪怕是缺点,甚至,你都不将其认为是缺点,甚至是你主动追求的优点,更甚至,对你个人来说,全是优点。
但你还是因为舍不得这个本该一开始就舍弃,它带来的好处太多了,让我违背自己的心,告诉自己可以接受,但是,你看,你宁愿不要这个东西,宁愿金钱付诸东流,也不想将就。你是那么舍不得浪费钱的一个人呀!
自欺欺人,再也欺骗不下去,好像被一棒子打醒,瞬间清醒。
可能是纠结次数太多,量变引起了质变,也让我明白,凡事顺其自然,不强求,纠结就让它纠结,物极必反,时间长了,自会自救,开始寻找破解之法,时间会给你答案。
但我这个方法比较耗自己,是最伤身的选择。
我开始好奇古人是如何做的,都说,你如今所有的迷惑,前人早已写下了答案。
但我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来古人的方法论,脑子里唯一闪现的,只有那句,鱼和熊掌。
我便询问了deepseek,询问它古人是如何破解纠结的。
它跟我说了很多,比如熊和熊掌;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立;比如塞翁失马,福祸相依等等。总结了下,方法如下:
古为今用的“破纠结”五步法:
第一,先立乎其大:致良知,取义而非利。
第二,划定界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先确定哪些事情不能做,多岐亡羊,互联网信息过载,充斥的声音太多,持续观望,只会徒增烦恼。凭直觉或核心原则选出一条路,或通过体验为自己做出选择排序,找到自己心中的“熊掌”,便毅然决然的舍弃“鱼”。
第三,当机立断:虑之贵详,行之贵力,允许一个考虑周期,时间一到,必须行动,不沉迷于信息之海,不让他们再次对你产生干扰。
第四,超越得失:明白福祸相依,人不能既要又要,破除心中的执念,觉察到自己为何会恐惧,到底在害怕失去什么,或者是否自己在纠结一个完美的答案。
第五,永不回头:这世上根本没有完美,看破这份执念后,便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一往无前。
如果这个方法也不行的话,那就顺其自然吧!用我说的笨方法,一次次地在事上练,在不同地事上练,反复练,总会在时间的陪伴下,心会磨得越来越果敢。
其实有时候不是道理方法不明白,但在不撞南墙之前,总会纠结内耗,不甘示弱。越来越知道,人是很难在不经历痛苦之前,便大彻大悟,总要在南墙上撞的明白,才会清醒。
做到知行合一,真的很难。
所以我们只能允许自己带着纠结去撞,然后在一次次的觉察中,清醒的认识到自己,那撞过之后的痛,才能真正让我们听懂那些早已知道的“道理”。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自省,自救,自修,自渡。这是我在别的博主那看到的,非常精练。
此法可度一切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