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最近一周心情很好。
当你每天看到他的时候,会感觉他走路带风,脸上洋溢着笑容。
邻居老王问:“小林,最近在哪里发财呀?”
小林说:“哈哈,哪里呀,在家休息呢!”
在当下这个年代,“在家休息”这个词是一个奢侈名词。想想,还不到四十岁的小林,可以安心地家休息,这背后必须有一定的财力支撑。
所以,小林话里隐含的背景条件是:我有在家休息的资本。
说到这个问题,必须得提一下,小林年轻的时候,在深圳买了几套房,最近,据说有一套房相邻300米有一条地铁线开通了,房价一夜之间,涨了。
所以,小林在家休息,睡后有收益。
当然了,小林还是一个新媒体写手,他每天写作,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老王听了小林的话,就琢磨出了这样一堆信息,然后,不无羡慕。
老王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每天朝九晚六,他最近比较烦,因为年底了,公司要做年度述职、绩效考核,按照公司的规定,要保持5%的淘汰率,但现在经济不景气,员工淘汰必然存在很多风险。
昨天,行政文员居丽找到他,居丽是三个月前进入公司的,试用期马上就到期了。
居丽小心翼翼地问:“王经理,我到公司已经快三个月了,您看,我是不是能申请转正呢?”
老王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听话听音,马上就知道了居丽话里隐含的意思:为什么居丽问能不能申请转正呢?她其实真实的意思是我大概能加多少工资呢?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要碰到各种提问,也经常会听到同事们的各种意见,卢副总找到老王说:“公司今年的情况不太理想,如果年底要淘汰5%的员工的话,我部门的老员工工资较低,我希望能保留。”
行政部钱总找到老王说:“我部门那几个老员工马上就要签无固定期合同了,我有点犹豫。”
居丽是行政文员,直接上级是行政部的钱总,但是年度述职的时候,卢副总也是评审委员会的一员,所以,居丽的去留钱总、卢副总都有话语权,居丽的工资是每月3500元,如果转正的话,面试的时候,居丽的期望是4500元。同等职级的公司其他员工,有一些工作了快五年了的老同事,工资也不过3800元。
这种情况很常见。
是的,在你我身边,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
那么,如何通过这些你来我往的你问我答、我问你答,找到准确搜集信息的提问?这个时候,需要提问者、回答者都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也即“听话不是话,话里还有话”。
比如说,卢副总的意见,他的“前提”是什么?
卢副总说:“公司今年的情况不太理想,如果年底要淘汰5%的员工的话,我部门的老员工工资较低,我希望能保留。”
老王问:“卢副总,我想了解一下,您的意思是?”
你看,老王多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卢副总说:“能不能淘汰的时候,优先考虑淘汰对公司情况不太熟的新员工?”
卢副总提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新员工替代性比较强,卢副总更喜欢用老员工。
又比如说,钱总的意见,他的“前提”是什么?
行政部钱总找到老王说:“我部门那几个老员工马上就要签无固定期合同了,我有点犹豫。”
老王问:“哦,那你的意思是?”
聪明的老王,还是用提问来解决问题。
钱总说:“我看那个新来的居丽不错。”
钱总的意见是新员工比老员工的劳动用工风险低。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常见呢?
在上面的四段对话中,我们发现,每个人说出的话、提出的问题、表达的意见,话里一个意思 ,话外一个意思,听说要听音,抛开迷雾追逐本质,我们要思考别人说出的话音中的隐含假设,类假老王这样,用提问推动问题落地。我们在工作中常常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是如果将这些意见都照单全收,就会导致工作无法继续推进下去。当我们在听别人发表的意见时,一定要在内心有这样的意识:这个人是以什么为前提,才说这些话的呢?
以上面的对话为例,前提对象只有一个——居丽。
居丽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试用期转正加薪是不是能达到我的期望?
卢副总从公司角度考虑的新老员工平衡问题,谁的价值更高?
钱总从劳动用工角度考虑的人员优选的问题。
所以,当我们在沟通中,和别人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1、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
2、他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才这样说的呢?
类似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也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恭维的话,怎么听?
比如说,邻居之间,老王表扬小林的孩子学习好,人聪明,又听话,这真的是真心实意的表扬吗?不一定,也可能老王只是说说而已,大家邻居关系友好,人家出于礼貌,对你小孩子的夸赞,你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又比如说,微信社群里,大家纷纷表扬群主的威武,英明,这类话,这真的是真心实意的服气吗?不一定,因为也可能基于礼貌,也可能基于随大流,也可能基于直接复制,所以,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必骄傲。
抛开迷雾,追逐本质,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么说是基于什么?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隐含假设是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真相,保持清醒,不骄不躁,不急不徐,缓缓待之,聪明人,一定要有会听话的耳朵、清醒的头脑、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