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论述为什么心主神志而不是脑主神志?
1、心主神明的理论依据
首先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心在五脏中起着主宰作用。在中医学脏象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正常:神志清晰
生理功能异常:神志异常
大脑只会对外界的事物做出反映。
比如:小便
大脑知道随地小便是不可以的,必须要去厕所解决。
但心顾不了那么多,憋着难受,心想随时随地解决,憋尿会影响其他脏器。
2、神志活动和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比如病人心脏不舒服,来找大夫时,会说“心慌”而不是“脑慌”。很多的成语都和“心”有关,如:心不在焉、一心二用、心有力力不足、心花怒放、心旷神怡、心满意足……等。
七情里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基本上都和“心”有关,要么是“忄”。
心理学为啥不是“脑理学”呢?
3、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为心藏神提供了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心主神志的功能。当血不足时,神思衰弱,会有头晕、心慌意乱;当血过热时,人又会狂躁,神志狂乱。
血足时,
人的双眼,炯炯有神,清澈明亮。
血不足时,
人的双眼 眼神呆滞 无光无神。
种种迹象表明,是心主神明而不是脑主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