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的历史之四
■ 湖 山
通常人们见了同姓的朋友,总喜欢讲“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这只是套近乎的玩笑话而已。几千年来,中国的姓氏演变纷繁复杂,源流混杂,一直存在着这样两种基本情况:同姓也可能不是一家,异姓可能原本就是一家,就是说同姓未必同宗,异姓却有可能同源同宗。
一、同源异流
就是说“五百年前”本是一家,五百年后分道扬镳了。如胡姓,胡姓为我国第十三大姓,胡姓始祖妫满为虞舜后裔,封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后陈国被楚国所灭,满公一子以国为姓,改姓陈;另一子以满公的谥为姓,改姓胡。
陈胡姓始祖胡公满
满公之孙又以居住地为姓,改姓田;另一孙以先祖虞舜的姓为姓,改姓姚。
姚、妫、陈、胡、田五姓同脉同源,其血缘先祖都是五帝之一的虞舜。
又如子姓,子姓是殷商帝王的姓氏,殷商王子比干被商纣王杀害,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子孙,改为孙氏,这是中国最早的孙姓。
相传比干的夫人林氏生下一男孩,抱去见周文王,文王见男孩左执系、右执已,因而赐纪姓,为纪姓始祖。
比干正妃陈氏避难长林山中,生儿子泉,周武王有感泉出生于林中,其父坚贞不屈,于是赐姓林,名坚,林坚就成为了林姓始祖,林姓发祥地为河南卫辉。
子姓始祖比干
唐太宗时,江西观察使林正被人诬陷入狱,百姓为其申冤上诉,太宗听了百姓申诉后,有感于林正辛苦之德,故赐姓辜,林正为辜姓始祖。
由此可见,孙、纪、林、辜四姓也是同脉同源,都出自于子姓。后在福建等地,又出现了林李同宗、林尹同宗的特例。
二、异源同流
就是“五百年前”风马牛不相及,五百年后俨然是一家人。以刘姓为例,刘姓是我国的大姓,五百年前就是五家人:
⑴帝尧陶唐氏(伊祁氏、伊氏),受封于刘(今河北唐县),后代以邑为姓,也称为祁姓之刘,是为刘氏正宗。
⑵西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子孙以邑为氏,也称为姬姓之刘。
⑶西汉以汉皇室女子嫁入匈奴和亲,按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许多单于的后代都姓刘,也称为匈奴刘。
⑷汉高祖刘邦曾赐项氏、娄氏刘姓,也称外姓改刘。
⑸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时,复姓独孤氏改汉姓刘,也是少数民族改姓刘。
刘姓始祖累公
还有王姓,王姓人口将近一亿,来源也很复杂,虽然大家都姓王,由于历史上来源不同,但并不具有相同的血统,古时的太原郡、琅琊郡、京兆郡是王姓的重要发源地。
(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
(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
(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高丽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
(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
(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
(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的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
(8)少数民族汉化过程中改王姓,山东十几支王姓中,有几支是在元朝由蒙古人改姓王而流传至今。
还有孔姓,山东曲阜的孔姓,自孔子以来就有世代相连的世系,他们肯定是孔子的后裔,但天下的孔姓并非都与孔子有关。据考证,孔子的孔姓出自子姓,是春秋战国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但当时卫国也有孔姓,陈国也有孔姓,郑国也有孔姓,这四支孔姓都有子孙传世。特别是清代,全国孔姓与颜、曾、孟三姓联合修谱,凡姓孔者都被认为是孔子的后代,使本来与孔子无关的另三支孔姓也被当成了孔子的后代。
孔姓始祖孔父嘉
同姓不一定同血统,异姓有可能共祖先,这就是中国姓氏演变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虽然有子从父姓的传统,即使是同姓同血统,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血统的传承性也是逐渐淡化的。例如一位王姓男子与一位李姓女子结婚,生下来的孩子,王姓血统只也占有1/2;这个孩子长大了,再与刘姓女子结婚,生下的孙子,王姓血统又降到到了1/4;孙子长大了再与赵姓女子结婚,生下的孩子,王姓血统再降到了1/8。这样子生孙,孙生子,代代递降,数千年后,真正的血统已经稀释的微乎其微了。所谓“万代一系”、“姓氏血统”的观念,其实并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