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梦如
成功就是屡遭挫败,而热情不减。——林肯
朋友最近情绪很低落,和我们一起出来也是坐在旁边一言不发。我们都很奇怪,平日里就属她最活泼,一直是我们当中的开心果。细细问及才得知,原来是因为她的一位发小要离开这座城市了。
朋友和发小认识二十余年,从幼儿园到现在,最近发小要去往一座南方城市,以后便在那里安家落户。
我们不解,开口问她:“大学时候你俩也没在一个城市,你不照样过得很开心么?”她苦笑着摇了摇头:“那四年有寒假暑假,而且当时的我们都知道,很快就要回家,回家以后我们依旧能经常见面,而这一次,我们彼此都知道,以后的我们再也不能像曾经一样了。”
也许若干年后再回忆起这场离别,会变得无足轻重,但是现下,这却是她所有情绪波澜的来源。
“离别”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每个人都面对过离别,或大或小,或开心或沉重。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离别是哥哥去上大学那年,我刚小学毕业,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火车站送他,一路上都没什么感觉,在火车开动的那一刹那,眼泪突然就涌出来,从火车站一直哭到回家,哭得爸妈都忍不住笑了。
很多年以后再说起这件事,妈妈说当时她也很难受很舍不得,只是年纪大了,很多情绪已经不能再轻易地显露出来。
当时还无法理解妈妈话里的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渐渐明白,无论是喜、是怒、是爱、是恨,大概只有年少时才能够坦率地、没有掩饰地、没有保留地将这些情感表露出来。
就像刚出生的孩子,无论见到什么东西,都会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即便全都是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
其实回忆一下,现在的我们和从前比起来,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学会把情绪隐藏,无论开心、难过,好像全都放进心里在深夜拿出来品一下就好,开始变得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声。
以前听到过一句话: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开始。生活总是无常的,一段旅程的结束也许带着伤感和不舍,但也预示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新的旅程也许充满了未知和陌生,可生活不就是不断地面对陌生、不断地接受未知,把陌生变成熟悉、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我们总是在害怕面对离别,因为似乎认为“离别”二字本就代表着让人难以接受的意义。可如果过去并没有那么美好,为何不潇洒地告别,挥一挥衣袖,去拥抱美好的未来呢?
顾城在《弥合》中曾说过一句话:“在现实断裂的地方,梦,汇成了海。”与现在的安逸告别,或情愿或不情愿,既然分别已成事实,不如调整好心态,去接受新的相遇和开始。
与过去告别,不过是挥挥手的事,与未来相拥,也就是抬抬胳膊的事。
我们这一生有多长?在时间长河中,不过都是沧海一粟罢了。还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吗?会因为得到了一颗糖而开怀大笑,会因为折断了一支铅笔而放声大哭。那时候的我们面对所有离别都选择了最直白地表达,放声大哭,毫无顾忌。
有多久没有嚎啕大哭一次了,有多久没有放声大笑一次了,有多久没有敞开心扉跟别人说过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了?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变得会给自己带上各种各样的面具。或真诚或虚伪,或善良或恶毒,总之不会再把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别人。
还记得自己刚踏入社会时的豪言壮语吗?那时候的我们无所畏惧,认为努力就会有收获,这句话支撑着我们年少时所有的跌跌撞撞。可不过几年的时间,似乎就已经向生活妥协,不会再为了一些小事而热泪盈眶。
有人说,时间把人变得越来越冷漠,变得麻木不仁,变得冷酷无情,变得消极被动,像是一口磨,必须要推一下才会动。不再会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更不会去花很多心思在一件小事上,即便这样的小事是曾经我们最在乎的。
心理学有一个观点:人与生俱来的情感预测是有偏差的。我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一位苏格兰诗人曾这么写过:“当一种感觉存在的时候,他们感到它好像永远不会离开;当它离开以后,他们感到他好像从未来过;当它再回来时,他们感到它好像从未离开。”
这样的感觉,就是此刻的我们:一无所有,理想生活很飘渺。
到底我要过怎样的生活?
出发,永远是最有意义的事,去做就是了。跟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告别,或许并非是件坏事。一成不变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激情,安于现状,“麻木”生活。永远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拒绝麻木,拒绝所谓成熟。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一直拥有梦想,追求自我,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希望拥有一切,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用最美好的方式活着。
希望未来的我们,想哭便能被感动,想笑便能被点燃。永远拥有敏锐地感知世界的能力,永远拥有积极地面对未知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