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始终是云山雾罩的找不到感觉。
这种感觉,语文教学就像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大山,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攀登,也到达不了山的顶峰。
语文教学,始终是模模糊糊的,不能清清楚楚地把握语文教学的主旨。
其实,这也跟自己的心理有关系,总感觉自己语文教学方面底气不足,不敢相信自己,缺少自信力。
就拿备课来说,首先自己对教参的依赖心理过重,每次备课都想好好研读教参,心里想的是认认真真地学吃透教材,唯恐自己对知识有什么疏漏之处。
也就是说,缺少自己文本解读的能力,这一块能力的欠缺,必导致自己对教参的过度依赖。
对教参的过度依赖,又导致了自己的课堂,缺少灵魂,没有生机和活力,自己始终像是一只学舌的鹦鹉,把教参上的内容搬到了课堂上。
这样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灵气。也许是因为时间关系,总感觉自己准备不够充分,每次站在课堂上,总有些心虚,找不到气定神闲、游刃有余的感觉。
其实想一想,也许是因为自己解读文本能力差的原因,再加上自身语文功底不深,又不肯相信自己,所以在备课上就想多下些功夫。
可是时间有限,因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用于备课的时间就真的很少,虽然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认认真真的研究教参,可它们终究不是自己深刻的感悟,对教学过程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课堂上到底教什么,自己还是不能有一个清清楚楚的认识。
就是这个样子,一直是模模糊糊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纠结,自信力和幸福感不断地丧失。总感觉自己备课的时间太少,永远没有准备充分的时候,也没有把教学思路理清楚、弄明白。
正如大家说的,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语文教学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心也常常焦灼得痛苦不堪。
因为备课时间不充足,总感觉自己准备不够充分,课堂上总是欠缺,那种感觉让人有点捉襟见肘,底气不足。
因此,形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就越不敢相信自己,越依赖借助于教参。这是上课之前的备课情况,真正的考研,于我来说该是在处理练习上。
每次学完新课,跟孩子们处理练习时,那种感觉才叫酸爽的痛。因为无计可施,黔驴技穷,给我的感觉就是十分的枯燥、乏味。
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强化练习来巩固,可是学生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老师教会的,这需要学生的感悟,要学生一点一点去体会和领悟。
关于练习,教师依赖参考的标准答案,学生依赖老师,我们都不相信自己能独立完成,不敢也不想。
我喜欢给孩子们上新授课,不喜欢处理练习题。究其原因是这样的,首先还是不够相信自己,练习题上的一些答案,自己不愿意动脑筋去思考、去整理,总想着依赖参考标准答案。
依赖标准答案,一是担心自己教错了,二是自己能力的欠缺,三是依赖参考答案的心理过重。
我感觉,这教材的参考答案,就像是一个拐棍儿,有了它自己才能和学生处理练习,如果没有了这个拐棍,我就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一起处理练习题。
这过程,的确让人有些痛苦。做练习题,不仅考察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更要考察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一些练习题,确实难度挺大的,如果我不去看参考答案,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以至于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
慢慢的就自己不肯去动脑筋,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答案。
究其原因,我觉得病症还是在备课上,再课堂上没有和孩子们学透课本,也就是说在今后,自己首先要学会解读文本,提高自己文本解读的能力。
当然,教参是名家思想的精华,是必须要研读的,可是真正的教学,是需要自己下功夫去研读文本的,要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所感悟,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把自己的所得所悟,巧妙地传达给学生。
除了要提升自己研读文本的能力,还是晚上在心态上转变一下地,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拥有自信力,要相信自己。
这几年,虽然一直在努力向书本学习,向其他同事学习,但是总感觉底气不足,不敢相信自己。
再加上近几年,语文教学发生了重大的改革,一些新的内容需要自己重新去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内心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和煎熬,时常处在焦灼、纠结之中。
可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语文教学才变得富有意味,更加吸引人吧。
未来的语文教学之路,道阻且长,但是我们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叫改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教学过程当中,除了和学生搞好关系,保持积极、乐观、开放的心态,还要拥有自信力,相信自己可以站在语文大山的顶峰。
愿我做一名快乐的教师,相信自己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才能引领孩子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现在的语文教师,更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唯有不断的学习,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才回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得欢喜。
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高兴,学生在其中,也能学得愉快,这样师生共同成长,生命在碰撞中得以舒展,收获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