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的结构》“革命”传统科学观
摘要:本读书报告意在比较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库恩在《结构》一书中表达的科学观存在的分歧。这些分歧有三个方面:1.“科学是评判万物的尺度”与“世界观一改变,科学就改变”。2.科学是线性累积的与科学是常规与科学的结合。3.科学是进步的与科学未必是进步的。接着,笔者尝试分析为什么库恩的科学观与传统的科学观存在着如此大的分歧。最后,笔者简要谈谈这本书带给自己的思考与启迪。
关键词:库恩;科学观;常规;革命
在《结构》一开篇,库恩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本文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教科书误导了”。按照教科书的观点——科学就是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汇总。这种传统的科学观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普通的科学专业学生从未有所怀疑。那么本篇读书报告就意在比较传统的科学观以及库恩博士的科学观在哪些方面显示出分歧并尝试初步地回答为什么在库恩那里这些分歧是可能的。
一:“科学是评判万物的尺度”vs “世界观一改变,科学就改变”
在《最强大脑》里魏坤琳有句至理名言“科学是我唯一评判的标准”,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却又似乎难以反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不可置疑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手里的科学知识,“百试而不爽”,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无误和准确。我们学习的教科书,概念明确而严密,定理完善而简洁,体系宏伟而庄严。这很自然地让我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科学是可信的,科学是有用的,甚至科学是唯一价值,是衡量事物的唯一尺度。
但是,库恩说:不,世界观一改变,科学也就改变了。
库恩明确地指出:科学绝不是绝对的真理,从某种意识上说,科学是我们在我们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
为了论证这一点,库恩引入了认知心理学中格式塔的概念。他举哥白尼天文学的例子说,在哥白尼之前,人们都将月球看作一颗行星;而在哥白尼之后,人们却只能看到卫星了。为什么同样的月球在不同的时间会被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感觉那?库恩说这是因为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哥白尼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前人不同,然后才会发现月球是一颗卫星。至于哥白尼世界观改变的原因,根据库恩所作的科学史研究,乃是源于他的太阳崇拜,而不是他的天文学知识。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伽利略身上。是伽利略的成长方式决定了他可以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看待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然后他才会依照自己的世界观去做新的实验;而不是反过来,他去做实验,然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这些都深刻地说明了我们对待同一个试验结果在不同的世界观下完全有可能得到两种不同的结论。而理论又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观测之上并有一定的实验观测所证实,既然我们的观察不是唯一的,有怎么能够保证我们的理论是唯一且正确的那?所以库恩才会宣称:“世界观一改变,科学就改变”。
二:科学是线性累积的vs 科学是常规和革命的结合
在科学是绝对真理的科学观指导下,我们很容易根据自己切身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得出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是线性累积的。就像无数老师都会向我们称赞牛顿的谦逊:我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库恩说:不,科学是常规和革命的结合。
首先库恩区分了科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
所谓常规时期是指“常规科学”坚实地建立在过去的科学成就基础进行研究的时期,这些科学成就为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科学实践的基础。
进而库恩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范式。范式在《结构》一书中有多达21种不同的用法,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用法的外衣,笔者觉得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为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信念,原则,方法等等的汇总,这些汇总是常规科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而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共同体的使命就是“解谜”,常规科学的研究也落在三个方面:
1.寻找与范式本身符合相当好的、特别能表明范式具有揭示事物本质能力的那类事实。
2.对范式进行验证行研究。
3.阐明范式,解决范式中剩余的模糊性。
综合起来看,在库恩的眼里,常规科学时期的研究都集中在确保范式更有说服力、更具活力之上。
而使常规科学终结的危机,或者按库恩的说法,“反常”,就是科学的革命时期。当反常发生、且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努力之后,仍旧无法使那些反常与预期一致的时候,科学共同体就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反思,于是也就进入了非常规研究的阶段,这一阶段范式林立,最终科学共同体会做出一系列新的承诺,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实践的新的基础。
在库恩看来,科学的发展就是常规时期以及革命时期的统一,是常规时期的线性发展与革命时期的割裂的结合。
三:科学总是进步的vs 科学未必一定是进步的
传统的科学观认为我们现在拥有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技术等等,我们有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的科学知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大有力,并且坚定地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会持续地发展,会持续地进步。
但是库恩再一次说到:不,科学未必一定是进步的。
事实上,库恩反复强调,范式的转换并不代表进步。在库恩看来,如果承认科学是进步的,本质上就是我们预设存在一个某种完全的,客观的,真实的自然界的叙述,以我们现有科学与那个自然界的叙述的接近程度作为科学进步与否的标志。可是,库恩否定了这么一种纯粹自然叙述的存在。库恩将科学发展过程看成是从一个原始开端出发的演化过程,但是,这一进化过程不朝向任何目标。
但是从整体上看,科学却似乎对对自然界的理解越来越详尽,越来越精致,这一点又如何解释?对于此,库恩以生物进化为例解释说,生物的进化并没有方向,它只是简单遵循物竞天择的原则,但是最终它却表现出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趋势;科学也是一样的。
库恩科学观得以成为可能的原因
以上三点库恩科学观与传统科学观的分歧,在笔者看来,都反映了库恩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存在的两个特点:
1. 库恩对人类的感觉持怀疑态度。
在库恩看来,我们的认识超不出我们的感觉。而问题就在于我们的感觉是主观的,那我们通过我们的感觉获得的关于世界的认识的合理性在哪里那?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所以我们也不能确定我们得到的科学知识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而我们的感觉是明显受到我们的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我想这也是库恩否定科学是万物评判尺度的原因。
2. 库恩发现了科学研究中人的因素。
在《结构》一书的结尾,库恩写道:“科学知识像语言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团体的共同财产,舍此什么也不是。为了理解它,我们必须认清那些创造和使用它的团体的特征”。库恩能够从科学中超拔出来,将科学看作是由人来从事的一门学问,因而他更能从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人的因素----社会两方面来重新审视科学的概念。
最后,虽然我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完全理解或者认同库恩先生的种种观点,但是《结构》一书确实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启迪。其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发现了科学。抛弃对科学绝对狂热以及机械的看法,其实,我们要更加辩证地看待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能力的产物,科学以理性为基础,其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实用性的技术,这是我们所应该肯定的。但最为关键的是,科学应该是一种工具,一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它是我们【有着主观性的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不是唯一的】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孙永平.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自然辩证法通讯.总203期
2. 范岱年.库恩于中国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通讯.总203期
3. 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范岱年 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