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老曹 零售行业老兵,PDCG(全国采购总监联盟交流群)发起人,社群知识学习者,自我学习践行者!
前两篇介绍了关于社群的一些基本概念,今天谈谈社群的一些基本问题,1,社群的本质,2,社群的局限性,3,社群的趋势。
你也许会问我:“老曹,就是一个社群,需要讲的这么深奥吗?”,我说:“需要”。
大家估计都看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社群的文章,但是,看下来还是一头雾水,现在很多做社群的,都是半吊子,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好好沉淀,就写出各种耸人听闻的文章,期间还掺杂的各种没必要的概念。
他们的目的不是想把问题给你讲清楚,而是想办法把你整晕了。
昨天看一个视频,是首富王健林的2014年的一个演讲,他说“根本没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只是工具”。大佬说话就是有底气,当然,这也是14年说的话。但是,我觉得他当时还没有真正的理解互联网,表面上看,互联网就是一种网络技术,但是本质,互联网是连接。不但是数据和连接,还是人和人之间的连接。
同样的,搞清楚社群的本质,就是要我们具备社群思维。你说不重要?
至于社群的局限性也是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过于神化社群。
以为社群是万能的,什么东西和社群挂上钩,业绩马上暴涨10倍,醒醒吧,怎么可能?
至少我认为,在我们零售行业,社群目前就用的不好。充其量只是现有市场营销工具的一个补充。
社群的发展趋势,也是要了解一下,当然,这部分只能做参考。因为趋势这事儿,都是难以预测的。
01 社群的本质是什么?
社群的本质是-利他思维
何老师经常和客户说,社群是利他的,微商是利己的。用来说明社群和微商的区别。我听了以后也会思考,为什么社群的利他的?
第一、只有社群利益最大化,每个个体才能在社群中受益
前面讲过,社群就是大家有共同利益或者理想的人一起做事。社群好了,每个人才会更好。大家可能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人允许参观天堂和地域,他发现天堂的人都白白胖胖,而在地域的人都饿的奄奄一息。他很好奇,难道是上帝不给地狱的人吃饭吗?他去问上帝,上帝说,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就很纳闷。
当在开饭的时候,他发现,天堂和地狱的吃饭吃饭的方式不一样。
无论在天堂还是地狱,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长勺子。
在天堂的人,是互相喂饭,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吃到对方喂的食物。
在地域的人,是自己吃自己的,因为勺柄比较长,所以食物都洒了。
你看,在我们PDCG交流群里,每当有采购询问货源的时候,总有人会提供相关的信息。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群里的人事利己的。当别人询问的时候,都默不作声,这个群就失去了价值,长期以往,群就散了。当群没有了的时候,你有需求的时候,你只能问百度了。这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第二,群成员是相互监督的
因为社群里所有人都是相互连接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所以,如果是某个群成员出现损害群或者其他群成员的利己行为,马上可以被发现。
因此社群有很强的群监督的功能。
比如,何老师的群里卖货,保证是价格最低,品质最好的。因为,如果一个群成员发现有价格比群里低,或者是品牌的售后服务比较差,那么只要他反馈到群里,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所有人要求退货或者维权。所以,在社群里“作恶”成本是非常高的。
理解了社群的本质是利他,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利用社群去做事,而且赋予了社群更好的意义。
社群的本质是社交
另一个官方的说法是,社群的本质是社交。
是把我们原有的、拥有更多社会属性的、面对面的社交虚拟化了,是通过微信、QQ甚至其他社交平台的连接能力,将那些喜欢社交和有社交需求的人,借助彼此共同的关系人连接到了一起,并在沟通、互动甚至争辩的过程中,最终筛选出具有共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以及价值观的人,构成一种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社群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弱关系。
所谓弱关系,就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和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相区别的一种关系。强关系多存系于家人、好友之间。据当代经济社会学名人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研究,很多时候,由家人、好友等构成的强关系反而不如那些长久没有来往的同学、前同事甚至是只有数面之缘的人等构成的“弱关系”更能起到作用。
02 社群的局限性是什么?
社群是有周期性的,没有永久的社群
社群和人一样,都是有寿命的,短的可能只有几小时,长的有几年,十几年。这里的寿命主要取决于
1、 目的是不是完成了
2、 群主没有长期运营和维护
3、 出现了更有价值的社群取代旧群
4、 出现了新的沟通建群工具。如,微信的流行,使很多QQ群转移到了微信群。
社群是越来越小
根据徐志斌的《小群效应》,人人都想进大群,但是人人都活跃在小群,分享给强关系的好友和小圈子,小群,已经成为目前用户的下意识动作。
以及时沟通为核心需求的群,人数越多,噪声越大,对用户的骚扰就越大。观察用户可以发现,进入大群以后,最常采取的动作就是关闭消息提示,这正是因为受无意义信息打扰过重。当这种打扰持续增加时,用户多选择退群而去。因此,虽然用户希望加入大群,但并不是每天都活跃在大群中,相反,用户更多会在小群中进行频繁和密切的沟通与分享。
另外,社群越大,越多,管理的成本也越高。这个大家后很好理解。
社群的社交属性决定社群成员的单一性
社群的成员大都来自有同好,同事,相近的位置等,群成员属性相对比较单一。好处是,大家比较有话题,价值观一致,而且相互认识。容易培养信任,这也是好的社群的标志。但是另一面,社群里难以发现不同的声音和思想的碰撞。比如,00后和70后就很少在一个社群,70后也不知道00后再想什么。
03 社群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社群会越变越小
根据徐志斌的小群效应讲,人们已经由大广场,大社交圈分享的状态,迅速的进入了小群沟通和分享的状态。
一个社群会分化成多个小社群,本社群内一定有成员协助将更多社群连接起来。这个连接起更多小社群的人(连接者)非常重要,他不一定是粉丝很多的大账号,却一定是社群内很重要的大节点。
原来的定义超过20人就可以称为大群了,近年来在QQ群、微信群等影响下,人们渐渐习惯认为100人以下就是小群,100人以上才是大群。但在实际用户的使用习惯中,仍以20人以下的小群为常态
社群会越来越品牌化和垂直细分化
互联网社群在经历了1.0时代和2.0时代的混乱、野蛮生长后,现在已经逐步出现很多的品牌化的社群了,有小米那样的产品型社群、罗辑思维那样的知识型社群、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那样的行业型社群、正和岛那样的人脉型社群以及腾讯体育社区那样的兴趣型社群等等
很多品牌也开始通过学习社群营销开始,搭建社群销售团队,所以,以后会有更多的品牌社群,如美的社群,万家乐社群。
群更向垂直化,细分化发展。以舞蹈为例,舞蹈是一个垂直领域,可细分为拉丁舞、爵士舞、肚皮舞、钢管舞等,细分类舞蹈短视频在美拍等平台增长明显,也更易得到关注。
比如健康领域,这个很大了吧,然后在其下面,可以延伸出更具体的二级领域,像养生、疾病、医疗等等。
以后社群,会演化为跟垂直细分的社群,因为只有更垂直细分,社群的服务价值才能够更大。
大多数社群会收费
现在有一个流行说法,“”免费的事最贵的。”套用到社群领域,这个也是成立的。现在做的比较好的社群,如知识付费类,逻辑思维都是收费的。
在早期社群刚刚开始时,还并不规范,很多社群的作用也只是引流而已。把目标群体免费引入一个社群,然后每天输出一些价值观,最后把年费会员转换为自己产品的消费客户。
如今模式已经慢慢改变,随着社群的正规化,需要投入的精力也就越多,可以说社群的运营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另外,付费也是社群反向筛选会员的一个手段。收费了,服务才更好,同时,社群运营也更健康。
今天谈了关于社群的3个问题,这从这个角度去谈社群的,不是很多,但是我认为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是系统化的了解社群,不是一下子就从战术层面去运营一个社群。只有你对一件事物认识越深,你就越能用好它。
不做社群,未来讲无商可谈!
—吴晓波
感谢
1、社群的本质是社交,社群的命脉是弱关系 刘志伟社群学者
2、《小群效应》 徐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