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的底层模型是:去蔽
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两耳不闻窗外事,就能懂得天道。
这是一种“见微知著”的本领。
古早殷商末期,商纣王当政,刚开始也是为励精图治的好君王。但是他的叔父箕子(与比干、微子并成为“殷末三贤”),很早就看出来这孩子未来要变坏。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纣王让人给他做了一双筷子,一双象牙做的筷子。当时正在辅佐纣王的太师箕子,听说这件事之后,感到非常担忧。
他认为,如果筷子都是用象牙做的,那一般的陶土餐具也肯定看不上,必定是用犀牛角和美玉做成杯盘。而用这么好的餐具,盛放的食物必定也不是什么青菜豆腐,一定是珍禽异兽、山珍海味。食物吃得这么好,穿着打扮也不可能将就,而是锦绣绸缎般的讲究。接下来,可能就是更大的排场,豪华的车子仪仗、奢阔的宫殿楼宇。如此下去,追求享乐的奢靡之风,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为了支撑这种消费,必然会要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残暴的君王从此就将诞生。
果然,后来的商纣王,成了历史上“暴君”的代表人物,并最终被周武王推翻,让殷商王朝走向灭亡。
这件事情,被春秋时期的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韩非子记载在《韩非子·说林上》里,他把箕子的这种联想,说成是“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
这句话是不是与本章老子说的“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非常像?而这也正是“见微知著”这个典故的来源。
所以,“见微知著”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知“道”,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
实际上,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但为什么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掌握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都被外物和欲望所遮蔽。
北宋大文豪苏辙在解读老子本章时就说:
“性之为体,充遍宇宙,无远近古今之异。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
世之人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内为身心之所纷乱,外为山河之所障塞。见不出视,闻不出听,户牖之微,能蔽而绝之。不知圣人复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弥远而弥少也。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盖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
意思是说,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本性,没有远近古今的区别。世俗之人因为被外物所蒙蔽、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杂念所混淆,所以耳目之中,看不清事物的本性,看不到视觉之外的景象,听不到听觉之外的声音,更别说那些户牖之微的变化。而真正的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够不出门、不开窗就什么都知道,只因为们能够看清这种本性,能够“见微知著”,并依照事物的自然规律行事,“不劳而成”、“不为而成”。
所以,见微知著的底层模型是“去除遮蔽”,找回我们本自具足的觉性智慧——觉知本性的智慧。这又如同第45章老子说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的智慧,就是没有那么多杂念和成见的束缚,就是“去除遮蔽”之后拥有更多的“留白”,在拙朴和讷钝中发现规律、发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