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经过地下通道,总会看到有几个流浪者安详地睡在路边。最近,通道修了下水管道,紧挨侧墙多出一个台阶,比地面高出50公分,有一个地板砖的宽度,上面铺上了瓷砖,每天会有清洁工打扫。流浪汉们自然地选择在上面安家。
比起之前直接睡在地面上,看起来安静也保温了一些,看起来蛮是欣慰。其中一些人并不象拾荒者,他的被子很干净,有时外出时,还将被子叠好,也许是为了腾出空地来,以免路人踏入他唯一的安身之地。
虽然没做到流浪者,但却接触过流浪者,不知道他们的所有感受,但有一点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就是与这个社会的竞争相比,他们选择安稳、无欲无求地度过一生。
提起难忘的人,也许有人会说父母、老师、朋友,至少他们给了你一些人生启蒙,又或陪伴你走过一程,但他之所以成为我难忘的人,并非难忘记,而是他已经存在到我的记忆中了,就这样安静地存在着。
在父亲的家庭中,爷爷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姑姑早年夭折,小叔排老三。做为家中最小的男孩,受到的教育却是最好。大伯和爸爸上到初中就下乡工作了,小叔还上到了高中。
也许是多读了几年书的缘故,骨子里总透路着一股书生气。小叔小时候的故事我不得而已,好象爸爸也没怎么提及,也许也忘记了。只说,小叔不务正业,不爱正经上班,天天跑出去拾荒流浪。当时,爷爷重病,奶奶早已不在,家人长辈中也没人顾得上他。
于是,不知道从何时起,一个正常爱学习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流浪汉,每天在小城的大街小巷瞎晃悠。爸爸说可能是因为意外事故,让小叔的大脑受到了刺激,与正常人的思维不同,好好的日子不过,偏要选择在外拾荒。
小时候,小叔经常在我家和大伯家的楼下,门口烧火做饭,当时不懂事,也不知道他是为了什么。而且,当时他的精神状态并不好,时而哭泣,时而疯癫,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那时起,与父母一样,并不待见他。妈妈经常告诫我,在街上遇到他,要远远走开。
小城不大,除了有一段时间小叔天天缠在我们家之外,平时看不到他人。小时候的祖屋给了小叔住,平时他估计除了晚上有一个还算安稳的地方睡觉外,大多时间就出去拾荒。
听爸爸说,小叔还曾经去过很多地方,出了湖北省,但回来后,不知道为何脚受了重伤,只能在家呆了好长一段时间。
当我上了高中,小叔也年龄也大了许多,他不再疯疯癫疯了,自己过着自个的小日子,每个月有底保拿着,给他安排了正经的工作还是不愿做,不愿被人管着不自在。
那以后,平时也就不怎么见到小叔了,偶尔也会在大街上遇到,但衣服比曾经干净了许多。有次来我家,还给我带了些东西,那是我唯一一次对他有好感,他说是来看看我们没啥事,爸妈不怎么爱和他聊天,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也就我闲着。
于是,小叔跟我说了许多,说他去了一些地方,说他看了一些书,总之,从他的言语中,我一点感觉不到他与我们常人有何不同,除了所谓的“无欲无求”,甚至,我感觉他的学识绝对超过我爸。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还挺喜欢听他讲故事的。也许,从小家里过得太平淡了,听他讲讲外面的故事感觉新鲜吧!
这些年,外出工作了,与家里的联系少了,也几乎很少见到他了,偶尔过年回家,从长辈的口中得知,有时他不见了,有时他带了一个女的回家,有时他又伤了……
有时,挺羡慕他的生活,又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自由自在流浪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其实更难得的是一种“无欲无求”,这不是一个贬义词,但也非说这种生活有多好。
这只是万物在这个社会生存中的一种特有的态度,的确世人是不可理解,但他们又何必在意世人如何看待呢。@一条 曾拍过一部短片,就记录了一个香港的流浪者,他并非天生流浪,他本为一公司白领,有工作有家,但有一天,他厌倦了这种生活,选择了拾荒与流浪。他说,感觉自己就是无所求无所欲,这样过着挺好。
关于流浪,伊能静在她的歌中唱道:
流浪的小孩泪为自己流,流浪的小孩笑发自心中,流浪的小孩少年多挥霍,心比世界还宽容。
心比世界还宽容,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们无法也不会去选择流浪,但却需要一颗自由的内心,能不被这个社会牵着走,随心,安定,才是人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