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发烧的经历,怎样正确地认识发烧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1、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正在清除有害物质的信号,是人体正在自我改善的表现,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
2、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不会烧坏脑子,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但是,高烧达到40度以上,应送去医院治疗。正常体温范围:口腔舌下(36.2℃-37.2℃);直肠温度范围(36.5℃-37.7℃);腋下温度范围(36.5℃-37.7℃)
3、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体内的病毒、细菌或者滞留在体内的毒素发起战争的信号。因为只有在高温的环境下,入侵的病毒和细菌无法正常复制,丧失大量繁殖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不会生大病。发烧的时候是人体消灭这些入侵的病毒和细菌的最好时机。
4、发烧可以清除滞留在骨骼中的毒素,可以促使人体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把那些毒排出去。但是很可惜,大部分人没有读懂身体的信号,尤其是做父母的,一看到儿女发烧,就紧张万分,马上送到医院去打针、吃药、输液来退烧。父母亲以为儿女的烧一退下来,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人为地中断了我们的身体自动排毒的过程。
发烧并不是坏事,这说明我们的免疫系统正在工作。但是我们不知道,认为发烧就肯定是不好,马上要把烧一退掉就好了。其实你搞错了,打个比方,好像一堵墙,这个墙里面是坏的,正在流水,你不去修补这个墙,你在墙的外面用一层纸把它包起来,看起来好像暂时这个墙好了,其实里面还是坏的,这个方法是自欺欺人的方法。就算你退烧了,问题也并没有解决,你体内的那些病毒、细菌仍然还在。所以首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观念。
发烧是孩子最常见的症状,是父母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流言和传说的集中地,孩子发烧令很多年轻的父母非常焦虑,没有经验,缺乏护理常识,孩子一发烧不先分析原因,就急着给孩子吃退烧药或打退烧针,甚至通过捂汗的方法来退烧,其实这些都是护理上的误区。那么,孩子发烧的护理误区还有哪些呢?
一.发烧是一种病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二.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
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6个月内的孩子发烧体温越高,出现严重疾病的风险是要大一些,但关联度不大,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三.发烧要赶快退烧
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
四.发烧会烧坏脑子
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五.发烧不用药不会退烧
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有发烧,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六.吃了退烧药体温应该马上正常
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
七.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
八.孩子发烧了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烧药
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九.发烧了打吊瓶退烧快
吊瓶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点滴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
十.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烧
目前没有那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覆肚脐,因为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