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向职员过渡的阶段里,大学生们都避免不了一个进行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工作还是去大城市打拼,大多数能力较强的学生会选择去大城市打拼几年,再衣锦还乡,所以不太发达的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是那些能力中等,但也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们。
而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大多数大学生,也可以说是大多数青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小被教导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但好工作的是什么,却从来没有人去定义过,终极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大学生普遍的迷茫。
有个从小成绩不错的朋友,与北大一分之差去了上海交大,但被问起将来考虑去哪工作时,他十分迷茫,一方面,他从小循着哥哥的脚步走,上了和哥哥一样的高中,选了和哥哥一样的专业,哥哥已经从清华毕业去深圳上班了,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跟着哥哥的步子呢?另一方面,父母已经老了,哥哥一年一休就回家那么几天,如果自己也选择在北上广工作,那父母由谁来照顾呢?
虽然已经许久没跟他联系了,但他仍然在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依然像以前一样从来不关注家乡的新闻反而热衷于北上广的街角杂事。
从以往对他的了解,不管内心怎样纠结,他也会留在北上广吧,毕竟机会多薪水高,说起来也很体面,早在多年前,他就已经对大城市向往到不行,更何况现在呢?他常挂在嘴边的,为了能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怕也只是不想承认真正让他着迷的就是那些世俗的东西吧,就像文中的黑狗达一样。
作者毕业后直接去了北京工作,那个对他和他的伙伴们有着毒品般魔力的地方,作者说是在那里能够挣到足够多的钱让父亲去美国治病,在得知父亲死亡的消息后,一度不能接受,甚至在父亲的遗体前进行辱骂,最为一个成年人,这是非常不得体的,他肯定是知道的,但他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呢?
因为他将自己拼命的源泉假装放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死了,还要继续努力嘛?那肯定继续啊,那又是为了什么呢?只好说是为了家庭,因为说出是为了自己为了出名是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在我们的传统中,男人是为了家庭而活的。
而父亲的死推着他去承认自己,承认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些他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欲望。
那么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每每提及自己在北京工作且已经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时,那得意流露于字里行间。
在与身边的玩伴渐渐分出层次,自己在北京打拼,实现了众伙伴共同的愿望,而伙伴们结婚、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作者嘴上说着伙伴们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可要他一直到父亲病重才回老家,他不愿意放弃北京的一切,因为他内心最渴望的就是在北京扎根立命,做所有人想做但只有自己做到了的事情。
他想要的从来就不是贫穷的村子和平淡的生活,而是被北京支配的恐惧和快感。
而在父亲,成刚(父辈好友)的死亡和众多朋友的疏离后,他才逐渐明白,真诚与真实的重要性。早在选择去北京打拼的时候,就应该真诚的面对自己,并且将在北京打拼的一切归因于自己,或许父亲的死对于他来说就不是致命一击,反而能够更快的释怀,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都没有办法去阻止,而对于尽孝这件事,有得必有失,无法陪伴父母环绕膝下,便是代价。
作者最后写道:“我期许自己要活的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我身上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而这其间所包含的感情,远不是两个词语、一本书所能表达出来的。
真实的面对、处理自己的欲求,是每一个成年人必须学会的事,也让自己活的更加舒服。
你到底在为父母拼命还是为自己拼命呢?真实的回答这个问题,将会让你在选择的分岔路口有更加明确的选择,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失去什么的时候,也不至于为了失去的东西而悔恨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