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矣。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有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和暴食;佛有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在告诫我们,人正常的七情六欲,要用对地方,用在合适的场景中。切莫过。
可欲,不知足,欲得。我总是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说,中文的表达忌重复。可是,在每个短句的前面,分别用了不同的词来定性。应该还是有所不同的。
查了百度,
可欲——指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
欲得——1、贪得。2、想要;愿意得到。3、须要。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
“故知足知足,常足矣。”凭自己现在的理解,但凡那种本就不属于自己的,就最好不要奢望。人的一生,在物质上,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满足基本需求就好,没有必要去追求奢华。反之,应在精神世界里追求不知足。想起笑来老师曾说过的,先打好自己手里现有的牌。劝诫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不总是向外看,向外索取。
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见识越广,就会发觉自己知之甚少,人会更加谦逊。就如日常所说的知识越渊博的人,越谦逊。因为他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根据道的原则来处事,就会懂得运用万物演变的规律来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故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总觉得,46章是从物质的方面来规诫我们要知足,切忌贪;47章是从道的方面来论述。
第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每天多学一点,对道的损害就小一点。道之在于无为。通过学习,减少自己对道不必要的干扰,才能慢慢达到无为的状态。“无为而无不为”,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针对孩子犯错的亲子课程,里面讲到家长应持有的态度和行为。当孩子犯错,自己首先要改变心态,认为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好机会,而不是去责罚。此处是无为。其实孩子自己也知道是犯错的,心里已经很难过。这是,不妨换个角度来激发孩子: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没准还有新的发现。此时是有为。
冬吴《平行的孤岛》里提到一个观点:跳出自己的圈子,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在去中心化的趋势中,我们是否也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到自己的根,深深向下发展,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上那些有两千多年寿命的植物们,它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生存的呢?我觉得不仅仅是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忽然很有兴趣想研究一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