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30岁,才懂得经典书籍为何成为经典。
8月,我开始阅读孔子写的《论语》。这本书是我的恩师的阅读目标,她说过“今年,我的目标就是把《论语》读三遍。”
同时,告诉她读《论语》的那个人和她分享,如果她她《论语》读懂,会是一位不同寻常且智慧的创业者。
看着她这几年的创业经历,我相信她会成为这样的人。
因为喜欢她,就跟着她做起来。所以,我也开始无目的地阅读起《论语》书籍。
这周末,我读到《论语》里的“子入大庙,每事问”,有很深的感触。
刚读到这句时,我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孔子进入周公的太庙,每个东西都要询问是什么”。
当我看到华杉解释的文字时,理解到孔子去周公的庙,进去后的每处都要询问得到回复。
为什么孔子要这么做呢?
因为孔子对周公的非常尊重和恭敬,也表达自己的谦虚,不是说这些东西我都知道了,所以不用向你请教了。
孔子看到每个实物都要一一去确认,也是想提醒自己“这个东西我有没有见过,这个东西自己有没有听说过,我们理解的意思会不会有歧义”。
我想到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因为和一个人的关系很好,从他的言语里会对另一个人形成评价。我对另一个人的相处态度,取决于这个人是如何评价她的!”
孔子的地位已经很高,但他做到“每事问”。
这个也间接提醒我,在生活中,对人对事都要多问,才不会有更多的歧义造成误会。
那如何体现到工作中或者你需要别人帮你办事儿呢?
禁止有“我把事情委托给你,我就不管”的想法。
当你委托别人或者交代事情给别人事,整个过程可以确认三次。
第一次是在交代或委托给他时,确认是否明白这个事情;
第二次是在事情进行过程中,确认一下进展如何;
第三次是确认一下这个事情的结果是怎样达成的;
经过以上三次确认,整个事情出问题的机率大大减少。
简单的几个字,让我明白面对生活中的事要谦虚谨慎,对人要恭敬严肃。
遇事儿,多问几个为什么。
读了近半个月的《论语》,孔子的话在悄悄改变我的思维。
我也会继续记录我的感悟,见证我的成长。
(以上感悟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