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是一个帅帅酷酷的孩子,每天上学来总是主动和老师打招呼,很让人喜欢。可有一天放学的时候,有小朋友捡到了福禄贝尔小圆片过来给老师,我还以为怎么掉到外面去了,一会又有小朋友捡到了圆片过来交给老师,怀着怀疑的心,经过暗暗排查发现,原来是被安安小朋友装到了口袋里,我轻声问他:“为什么把玩具装在自己兜里了?”他忽闪着大眼睛看着我,不说话。我认真的对他说:“这是幼儿园的玩具不能拿回家,玩具离开幼儿园会伤心的,让它留在自己的家吧。”他乖乖地送了回去。原来是今天活动区安安在拼摆区,玩福禄贝尔,很是喜欢,便偷偷的装在了口袋里。
教师反思:小班的孩子把玩具拿回家,大多是无心犯错,他们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喜欢这个玩具,可能是在幼儿园没玩够,所以把玩具带回家了。于是我进行了《小象要回家》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白,幼儿园的玩具不能拿回家,那样别的小朋友就没玩具玩了,而且玩具离开幼儿园也会伤心。为了让安安尽快改掉这个坏习惯,我交给了他一项任务:让他看着小玩具别丢失,还安排让他收发玩具。他很高兴,我发现他任务完成的很出色,就当众表扬了他,从此安安没再把玩具拿回家。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任何人都有满足自己需要的愿望,且来源于内心的动力会驱使自己完成某一个行为,同时,人们被唤起但并末得到满足的心理会产生一个“心理张力”,它会促使人们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低龄幼儿的偷拿行为正是这一效应在起作用,但是孩子在4岁以前,他们在思考或行动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对物权没有清晰的概念。孩子只是由于喜欢、好奇心等原因拿了别人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喜欢它,想让它和自己一起玩。这时,我们绝对不能使用“偷”这个字眼。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无知,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这和“偷窃”完全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给孩子贴上“偷窃”的标签,而是要明白孩子偷拿行为背后的原因。
幼儿教育不能用粗暴方式对待,这样不能让孩子认识到问题。更妥善的做法是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其中原因,联系实际问题解决。发现问题,及时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孩子归还玩具的行为给予肯定,强化孩子的是非概念,相信孩子们很快就不会随便拿别人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