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城东向南的一条主路一直往南,过了三环路,再过绕城环线,仰头远望,路尽头就是一片开阔的林场。这是一片古迹保护区,确切地说,是一位汉代皇帝的陵墓园区。
整个保护区被开发为休闲公园,园内林木茂盛,以高大的松木居多。从树木的粗细来看,既有几百年树龄的苍翠古木,也有一二十年的修长挺拔的新成员。看介绍,方知这一片林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计划造林的产物,据说为了给主城区造氧吸碳,才有了这一片林场。
汉代帝王多葬于渭北,也就是渭河以北咸阳北原一带,这位汉宣帝是特殊的两位之一,另一位是汉文帝选址于霸陵。这片鸿固原古有在魏巍南山之邻,又距长安城咫尺之遥,两千年前的风水宝地成为了现今市民游玩之所。
整个保护区占地120多亩,东西长3公里多,南北略长,呈矩形。陵墓主体并未开发,只有零星的陪葬墓品在园区的博物馆陈列。
深秋进入园区,林木成行整齐划一,阴凉阵阵,一阵风起,地上的落叶,枯黄的松针,卷杂着尘土的气息席卷而来。
这片高地古称'鸿固原”,能成为“原”的地方,应该是地势高而又相对平坦开阔。整片矩形园区中央坐北朝南的是主陵,就是“大冢”。沿着密林中间平整的小路穿行很远,才可见黑色金属栏杆合围着的主陵,仰头望上去,可见“大冢”陡然隆起,屹立眼前。大冢周围都是围栏,仅在南边留有一缺口,游人为一览其地势,纷纷欲攀爬而上。
“大冢”坡度很大,没有正规道路,沿着只有羊肠小道向上,陡峭地方真的需要爬着向上。“大冢”尽被藤蔓植物覆盖,爬起来倒也不费力,很快到了大冢最高点,原本在大冢之下看起来的略尖的顶其实很平坦,有小型操场的占地大小。面南远望,可见东西各有一个略低些的小冢,应该是陪葬墓了。转身面向北边,地势的优势尽显,长安城尽在眼前,薄雾之中,似乎看得到城中人影影绰绰。
从大冢往下,可以选择北面的坡道。和南面不同,北边坡道边长满了野酸枣,灌木错杂,干瘪的小果实还挂在枝头。有游客随手采得几个,揉搓掉干脆的外皮,只留果核。果核圆润匀称,没有常食用大枣的尖利。
快下到坡底时,遇到一位专门采摘野酸枣的大姐,她捧个纸盒,盒里已经有不少果子。她看出我们的疑惑,笑盈盈说,这种酸枣核能泡水,有药效;泡后的核还可以穿手串,很难得的材料哩。
无论多平凡的物件,在慧眼人看来都是宝贝。我们将手里的酸枣都放到大姐的纸盒里,沿着渐缓的小道,快步向坡底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