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整了28天,状态终于有所回升了。
10月份跟HS聊天,提到自己丧失了动力,也感觉不到压力,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平时喜欢做的事情突然觉得很无聊,越行动越烦闷。当时HS建议我,停掉所有的活动,让自己闲下来,跌入低谷,直到动力恢复。
起初我很抗拒这种做法,因为不学习,我不知道要干些什么。但最终我选择听从她的建议,原因在于:那时候我明显感到自己不想读书,不想写作,不想运动,即便坚持下去,也不见得有所改善,不如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一、挣扎期(第1-5天):不愿意休息
停下所有的事情,不需要早起,每天睡足8小时,身体感觉很舒坦,但精神却是绷紧的。那时晚上我时常会做梦,梦见被老师点名,匆忙赶考,考题不会做,考试不及格(我的上学体验是有多不好啊)等各种场景。每次醒来后,我感到很累,很焦虑。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我需要找点事情做,因为专注的时候,我可以忘记焦虑的感觉。但现在闲下来了,整个人反而更焦虑,胸口会发闷,脑子里总会各种想法乱窜。我需要通过做事情,让自己安定下来。
除此之外,我还感到恐慌,担心自己闲下来后,就一直沉浸在安逸的状态,人就废了。当时我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找LX作为监督人,约定两周时间后,我就得重新回归的状态。如果我没有回归,那么她可以找我麻烦。
其实从结果来看,这个约定我并没有遵守,但定下约定,我才愿意松下那根绷紧的神经,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
二、挣扎期(第6-16天):内心摇摆
什么都不做,每天只是看电影玩游戏来打发时间,整个人感觉活得好颓废啊。也许是习惯了每天像打仗一样,挤时间学习,解决各种问题,一旦切换到相反的状态,整个人感觉很不自在。
但人是喜欢享乐的动物,一旦能让自己享受到快乐的事情,就不会做辛苦的事情。在这时期。我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每天除了工作和做饭,我就只剩下看电视玩游戏,这让我感到很轻松,但是也会让我觉得不踏实,总想着“似乎要读点书,写点东西了,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不过也仅是停留在“想想而已”,并不会去行动。
我甚至不去看朋友圈的信息,因为圈里的信息要么是“今天我又学到什么东西”,要么是“我又获得了什么成长”,要么就是大咖的励志毒鸡汤。看到这些信息会让我感到焦虑,感觉自己落下了,被这个世界所抛弃了。
这是我恐惧的地方,也是持续努力的动力所在。但闲下来,我有更多时间进行胡思乱想:我到底在焦虑什么?之所以说是“胡思乱想”,因为不知道自己在担心什么,又会埋怨自己,感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焦虑上,过得有些混沌迷糊。有时候觉察到焦虑背后的东西,发现就不是个事儿,因而就放下了。
觉察焦虑,这是对自己的关注。伴随着这种关注,反问自己“到底在焦虑什么”,却发现能让我焦虑的点很多。因为点很多,导致我的精力分散很严重,缺少对一个点的专注投入,形成一个能支撑自身的点。这大约是真正让我焦虑的地方。
三、休息期:愿意休息(第17-20天)
随着约定之日的到来,我变得异常焦虑。此时我不想回归原有的状态,反而还想要休息,想要多过几天安逸的生活。只要一想到要重启,内心就十分排斥。于是,我在心情稍微好点的时候,把约定的事情先做了,但我没有发给LX,因为我并不确定自己真的算重启了,往后会每天打卡,按照以往的方式做下去。
LX没看到我的打卡,就跑来询问我,我告诉她实情,自己有去做,但状态还没有恢复过来,希望能继续休息。LX也答应了我,而我也松了一口气,整个人彻底放松下来了。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真正愿意休息了。
休息的时候,还是会看电视玩游戏,只是没有那么不安,觉得心安理得——没事,你就好好休息吧。我跟女友说,这段时间我只想做个“废人”,活得不那么积极。她拍拍我的背,也跟我说了这句话“你就好好休息吧。”
有意思的是,当我告诉女友时,我感觉自己被允许休息了,而当女友回复我时,我感觉自己被包容了。尽管现阶段自己陷入迷茫,没有任何目标,活得有点颓废,但却允许这样做,可以活得心安理得。
原来,没有目标的状态,也没有那么可怕。
四、重启期(第21-24天):我想做点事
人是具有弹性的动物。一旦跌入谷底,总会有反弹的时候。
休息了几天,我又开始闲不住了,想找点事情做。之前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是闲得发慌,不愿意休息,想找事情做,以此逃避那种坐不住的焦虑感。而现在感觉自己休息得差不多了,想找点事情做。
但要做什么事情呢?我不知道,同时也不想重复以前的模式。想过要跟人接触,出去见见人,觉得老是待在自己的世界里,迟早会出问题。但工作上对接陌生人,就已经消耗了不少心力,这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开始从早睡早起做起,虽然做不到5点早起,但6点起床也算早起。然后每天给自己安排的事情不超过7件事,把精力放在运动和做饭上,因为这两件事能给我带来实际的体验感。
而在做饭上,我突然想去做面包。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大约是之前女友提到面包机从她搬过来就没有用过,以及自己每周都会外出买面包当早餐,所以就想着自己做面包吧。大约是这个理由。
于是,我顺其自然地开始早起读书,记录笔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这时候算是恢复了以往的状态。
五、反复期(第25-28天):反复重启
重启并没有那么简单,第一次我就失败了。
面包尝试两次都失败了,第三次才成功,可是我并没有享受到任何喜悦感,反而我开始问自己: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回答不上来,因为我看不到“意义”在哪里,仅是我想做就去做而已——本以为会开心,实际却没有。我的心里开始产生“虚脱感”,想要抓住某些东西,但就是抓不住。那个应该是“安全感”之类的东西吧。
进而我开始问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回答出来。只是这次我反问:我所认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有个明确的目标,每天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吗?活得清晰,有干劲吗?
不是的。我一直被教育要有目标,于是不禁被灌输这样的思维:有了明确目标,人生才会方向,才会活得清楚。相反,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人生就会陷入混沌,就会活得颓废。
因而我拼命去思考目标是什么,怎么去获得这个目标,却从来不愿意迈出第一步,因为我害怕尝试错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可能一错不可复返。但如果什么都不去做,从来不做出第一次尝试,那么永远不知道目标是什么,因为目标是试过才知道的。
而要尝试,就是“我明知道,这有可能失败,也要去做”。就像我去做面包一样,我知道它未必是有意义的,但我就想去做,于是就去做了。这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所谓的“意义”,未必结果是有价值的,而是我主动去选择过程——我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但我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愿意尝试,不论失败与否。
所以,我在害怕什么?我还有什么可怕的?我不也按照内心期许去选择了吗?然后承担了失败的代价。
我突然想起了HS的话:成长,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就像当时我画曼陀罗时,画着一个带着斗笠,手提一盏灯,在周围四处黑暗中不断前行。眼前只能看到一点点灯光,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只能一步步向前走。
我没能从这次休整期找到明确的答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更不知道这辈子能否找到。不过我还是相信自己能找到,用《活出人生的意义》中的一句话来回答:我们的人生,就是在回答“我们为何来到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