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指的是分类法,“合”指的是他们的本质规律可能是一样的。
Franco Clivio,瑞士设计师,数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对日常无名设计的探索激情和独到的洞察力,收藏品数量之多令人咂舌,他依照类别、材质和功能对物品进行分类,并集结成书《Hidden Forms》。
讲到分类,首先想到的就是整齐和有辨识度的物品。但是分类思维,却可以拓展延伸至物之外的人或事。
作业内容如下
简易版:分类一下你的社交圈吧:简书分类,微博分类,微信分组等等哦
挑战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按照上面我提供的框架,去梳理一下你生活中的各种类别,来一次分类扫描检测吧!
【简单版】
对于社交圈的分类:
对于比较常见的微信朋友分类,我是进行过几次断舍离的,并设定不同的标签分类,让每一个微信好友都有一个区域存放,这一点很重要。
对于微博的整理,个人认为自己做得还是不够到位的,这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挑战版】
今天最大的感触是,需要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分类系统,思考自己如何对待人、事、物的。那么反观自己的工作,我竟然发现自己的一个特点:
对于固定的工作,都是在每个月、每个星期固定的时间找固定的人要有固定模板的数据,邮件内容都是一样的,那么我果断把这些事务列在我的例行事务清单中了。
对于自己主导的项目,按照项目管理模式,从策划、沟通、执行再到反馈,这个顺序是必然走的。
PDCA对我的影响:
PDCA循环又叫做戴明循环,即Plan-Do-Check--Action,这个封闭的环原本是质量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按照分久必合的理念,所有对事物和对自己的反馈都是这样一个循环,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这个模式我一直在应用,但并不自知,直到今天,用“分类思维”去思考之后才茅塞顿开!
分类思维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空间:
对我来说,自己并未能够将工作上的逻辑性和优势用在家庭关系处理上,我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分类是较为混乱的。上图中的分类是浅显易懂的,也不深入。深刻挖掘自己才会发现:我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是缺乏耐心和逻辑的,并不能有较高的洞察力去总结他们的规律。例如:与伴侣的争执屡次发生,可能外在原因会表现得多种多样,但知道发生很多次不愉快之后,才恍然明白,我们的性子是快慢不相同的,这个规律我不能总结出来,那么我们总会在类似的地方跌到。
所以,用自己刻意练习的分类思维去看待个人生活,一定可以得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