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后辈的老师
古人很有意思,留下很多未解之谜来逗我们现代人玩,比如在教育后辈这个问题上,就有很矛盾一个事,那就是孟子说的“人之大患,好为人师”与韩愈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二者我们该选哪个,或者说庄子的“知而不言”与弗家的“法布施”,到底哪个对。
以上两种对立观念,在历史上可真是耽误了不止一代人:看到后辈不好,教导一番吧,怕被人指责“好为人师”,应该“知而不言”;不说吧,人家真是迷惑,就在等“高人指路”,需要明白人的“法布施”,而自己明明知道其中答案却不能告诉后辈,这可咋整!不行去问问菩萨、孔圣人、李老君吧,可是这几位死活都不开口,真是急死个人。
哎,前边那几位都是牛人、大家、前辈,我们到底该听谁的呢?总不能抽签抓阄吧!其实,这个事并不复杂,只要细品品孟子和庄子的话,就能解读出答案,因为按照两人的综合思想,前后文章,就能得出,孟子的原意应该是“人之大患,(最怕不懂装懂还)好为人师”,也就是【孟子·尽心下】中所说“(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庄子的“知而不言”,也不是“打死我也不说”,而是在某些场合下“不能说、不可说、没的说”,并不是一直不说,就这么简单。
于是乎事情就明朗了,只要自己真知道、真明白,有真经历、真道理,不是信口雌黄或胡说八道,就可以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和“法布施”,而且还是大胆地、高调地进行。
对此,了凡先生的态度很明确:“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并且还强调:“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开悟之后的了凡先生,在做善的分类总结时还专门把这种善行归类为“与人为善”,所以由此可见其正确性。而这种善,就是弗家“布施波罗蜜”中所言的“法布施”,真是善哉!善哉!
至此,真相大白。其实,了凡先生这么肯定的把这种行为归为一善,是有理论依据的: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韩愈在《师说》中说: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专门定善恶分类的文章《太上感应篇》,专门把“知善不为,壅塞方术(把济世养生的技艺,保密不公开)”作为行恶。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其「兑」卦《象》辞中也强调,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君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朋友一起相互讲习)。
以上的一切,足以说明,平时该当老师时,就得当老师,该当不当反是作恶,不要有顾虑。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毕竟我们这一代对于走过的路、犯过的错,有着很深的感悟,完全没必要让后辈以身试法,撞倒南墙再回头,把我们的经验以巧妙的方法告诉他们,就能使其少走很多弯路,这绝对是慈悲、是善举,且多多益善。
阿弥陀佛,践行法布施,做个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正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