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自卑怯懦,小时候见到陌生人,总是喜欢躲到妈妈的背后,妈妈会解释说,她害羞。所以我“害羞”了好多年。带着讨好的面具在这个世界上跌跌撞撞的碰了很多壁。直到最近几年,才敢说“不”。才认识到自己吸引来的很多所谓的关系为什么具备蚂蝗性质,这种关系特别喜欢吸附我的能量,但是对我的需求视而不见。
我是一个不被看见的人。
其实,懂得心理学,就会知道,这不是他人的问题,而是我吸引来的。如果查查deepseek,也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一个问题:如何避免被关系利用和不被他人珍惜?以下是Deepseek的回答:
感觉自己容易被利用或不被珍惜,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可能与你的人际互动模式、自我价值感、甚至早期经历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对应的调整方向,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这种状态:
1. 边界模糊:习惯性讨好或过度付出
- 表现:你可能总在优先满足他人的需求,甚至牺牲自己的时间、金钱或情绪,误以为"付出=被喜欢"。
- 原因:缺乏清晰的界限容易让他人觉得你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甚至得寸进尺。
-
调整:
- 练习说"不",从小事开始拒绝不合理请求。
- 区分"善意"与"被利用":健康的互助是双向的,而非单方面消耗。
2. 低自我价值感:过度寻求外部认可
- 表现:通过讨好他人来换取认可,害怕冲突或不被喜欢,所以压抑自己的需求。
- 原因:可能源于成长中未被充分肯定的经历,导致自我价值依附于他人评价。
-
调整:
- 每天记录自己的优点或成就,强化自我认同。
- 问自己:"如果我不满足对方,我真的就失去价值了吗?"
3. 认知偏差:过度共情或理想化他人
- 表现:容易同情他人的困境,甚至为别人的错误找借口(比如"TA不是故意的")。
- 原因:高共情能力是优点,但若忽视对方的真实动机,可能被操纵。
-
调整:
- 观察对方是否对你的付出有同等反馈,而非只听言语。
- 接受"有些人就是不善待你",这与你的好坏无关。
4. 社交技巧不足:难以识别操纵信号
- 表现:难以察觉他人的利用行为(如道德绑架、情感勒索)。
-
调整:
- 学习识别危险信号:比如对方总在紧急时找你、只有索取没有回报、贬低你的价值后提出要求等。
- 慢一点回应:给自己时间思考对方请求是否合理。
5. 成长环境的影响
- 可能根源:如果在童年时期,你的需求常被忽视,或只有满足他人才能获得关注,这种模式可能延续到成年。
-
调整:
- 意识到过去的生存策略(如讨好)未必适用于现在的人际关系。
- 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觉察,重建健康的关系模板。
如何开始改变?
- 短期:从一件小事开始维护自己的界限,比如拒绝一次额外的加班(无合理补偿时)。
- 长期:培养"课题分离"意识(阿德勒心理学概念):别人的评价是他们的课题,你的课题是保护自己的权益。
-
关键心态:别人如何对待你,反映的是他们的品行;而你如何回应,反映的是你的自我尊重。
改变需要时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心理边界也会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变得更强。真正的善意应当有牙齿,否则它只是软弱的别名。当你开始优先照顾自己的感受,那些值得珍惜的人依然会留在你身边,而利用你的人则会自动退出你的生活。
以上是Deepseek全文摘录,我觉得分析的挺到位。
以前的我,低价值感,低自尊,卑微,讨好型,无边界感,以为无限制的“付出”就会换来认可和爱。这跟我母亲一生的行为模式如同复制。
但是,我不想活成我母亲的样子,我母亲一生都活在她的童年创伤里,所以造就了她一生的行为模式,只是她不敢也不愿意承认。她的母亲用指责冷漠的方式控制她,她也用这种方式控制我,所以我的前半生都在一种明明你在我身边,但是我感觉很空的无链接的孤独感里面。母亲是一个很自我主义的人,对他人很难共情。我这次回老家,母亲跟我说,你怎么赚的不如别人多?听到这句话,我反问她:你嫌我挣钱少,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我都已经跟你说了,你这样说会让我很难过,我挣这些已经尽了全力,不是我偷懒不想挣,你一再的说这个,会让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母亲说:是吗?我不觉得,我只觉得是为你好,才这样说的。我反问:如果我说你,我好像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你,但是今天你体会一下:你看我小学同学的爸爸,是乡村教师,人家一个月退休金一万多,你怎么不挣那么多,你如果挣那么多,我不是负担也小一些吗?我这么说你的话,你是什么感觉?母亲说:那确实这样说不好,我以后不这样说了。
但是我知道,下次她依然会这样说。
但是让我彻底对她灰心的是,她不能容许她的附属物-我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有挑战她的意见。她表达不满的方式就是再也看不见你,不吵不闹,不接电话,不回微信,用完全无视你的方式,让你觉得无力和愤怒,如果你因为这个跟她吵,她潜意识里是开心的,因为这是她熟悉的相处模式-人不不能亲密,争吵才是正常的。她内心并不愿意看见我,也不愿意我有独立的意见,她不愿意接受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
我对她彻底绝望了。
事发起因是,这次回老家,她无意中说起,老家如果拆迁,没有我的份(因为我是女孩吧),但是她有聊起她养老的事情,说起她不希望我把她送养老院,说听说老人会被打,巴拉巴拉,也就是养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听了还是有些不舒服,我知道我也不会跟家人争财产,父母老了最差我也会兜底送养老院,但是这里面的一直不公平的对待我的方式,激发了我童年的一直被不公平对待的精神虐待的创伤,我知道,如果自己说出来不满,她一定会冠名我不孝。我不想让她难过,但是自己很难过,学过心理学,知道有些事情如果一直困扰自己,就要表达出来,否则就是一个横亘在面前的坎。在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仅仅表达了:我不会争你的财产,我以后也会养你,但是我有权力表达,你做这件事情上,对我权利的漠视,引起了我的不舒服感。
然后,然后母亲就真的漠视了,不回复,看不见,如我预想的一样,也是我经常见过的她控制我,惩罚我的方式。
但是,这次我知道,我要彻底切断跟她的共生关系了,不再对这段关系有任何期待。因为,她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我理想中的母亲,她永远也给不了我想要的爱,作为那个被精神虐待的小女孩的期望中的妈妈,我在现实中永远都找不到了。我必须向死而生。如果自己一直想把她改造成我想要的妈妈,能认同我的妈妈,我永远都是失望,我们的关系永远都是分裂的。
我知道,那个渴求认同的感觉来自那个有创伤的小女孩,不是现在的我。如果我们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撕扯得,母亲用回避的方式惩罚我,我就“应战”,害怕被抛弃,然后去祈求她原谅我的反叛,也是她所期望的,那我永远都是跪着的,都是讨好的,都是不能长大的,不能在心理上长大的我,与母亲痛苦的共生的我,人格上是不能完整的,都是缺乏能量的。不能独立的我,也不能把独立的爱给自己的孩子,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上,也很容易把他人投射成自己的母亲,从而向他人索求自己没有从母亲身上获得的爱。
所以,妈妈,我今后的人生,要切断跟你心理上的共生关系。
此生往后,我要承认,我是没有妈妈爱的孩子,我要成为自己妈妈,我要做自己内心小孩的妈妈,不再伸手向没有能力给自己爱的妈妈索求爱。我不再跟你纠缠,我会对你尽自己该尽的养老义务,但是我也会在自己划定的安全边界内,保留自己大声说“不”的权利。
今生,做自己的妈妈,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