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给孩子检查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孩子的“远视储备”已经很少了,就是说很快就要近视了,需要家长格外注意孩子的用眼习惯。“远视储备”--这个新鲜词在很多家长中还是第一次听到,它究竟意味着什么?那又该如何提高孩子的“远视储备”呢
学龄前孩子都是“远视眼”
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的眼睛,由于生长发育的原因,眼球较小,眼轴并未达到成人水平,眼睛的前后径较短,眼睛所看到到的景物于是会聚焦到视网膜后面的位置,有些类似远视眼发生的情况,不过孩子的这种“远视”是生理性的,随着儿童的发育和眼球成熟,会逐渐减弱或者消失。据了解,医院曾对5岁儿童进行检查,得到的数据是5岁的孩子平均拥有至少200度的远视,他们就把这200多度称作“远视储备”。
通常情况下,孩子长到13岁的时候,眼球的大小就相对定型了,长到18岁时基本定型了,眼轴的大小已经接近了成人水平,这时候这种生理性的远视就基本消失了,这一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过程”。15岁以前的儿童散瞳验光均不应该出现近视状态,严格地讲,到15岁还留有约+50到+100度的远视,对日后的继续学习用眼大有帮助。6岁以前出现近视,都有先天遗传因素在起作用。
有观点认为,远视储备下降,正是近视出现的早期信号,哪怕这时候孩子的视力检查是正常的,这是由于青少年儿童眼肌的调节能力强,眼球发育快,视力的正常很容易将眼球的改变掩盖,造成视力正常的假象。这是由于人体具有复杂的代偿或补充能力,视力正常不等于屈光正常。更深入一些,观察孩子眼睛发育的指标甚至不能简单依靠查屈光度,还需要有多项指标综合考虑和评价,包括裸眼视力、散瞳前电脑验光数据、眼压、角膜厚度、眼底照相、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散瞳后验光数据、晶状体调节度等。尤其是轴长过长的孩子,家长不能掉以轻心,务必注意近视度数的防控和释放!
普通体检查不出孩子的真实视力
那又该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濒临近视?其实孩子确实有个接近近视的“濒(bin)临期”,那就是“假性近视”。很多孩子由于用眼过度,才六七岁就出现看不清黑板的情况,去做视力表检查,结果忽高忽低,这时一些验光师就会得出近视的结论,给孩子配眼镜,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假性近视。另外,业内对电脑验光的准确性其实有待商榷(que),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电脑验光容易“过矫”,近视眼矫正度数应该是最佳视力的最低度数。 其实,正常的眼睛就如同相机一样,可以自动调节焦距。在眼球里,晶状体担任了1/3的屈光能力,角膜则担任了2/3的屈光能力。当我们要把远距离的东西对焦时,睫状肌便会自然放松,把晶体定位的韧带拉紧,这样晶体就会变得扁平和纤薄些。减低晶体的对焦能力,有助我们观看远距离东西。若是看近处,睫状肌就会收缩,晶体变厚,就像拍近景要拉长镜头一样。如果孩子持续看近物久了会造成“睫状肌痉挛”,无法放松,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于是出现暂时性的近视情况。这个时候,如果去正规的医院检查视力,医生会使用一种“麻药”,帮助孩子的睫状肌完全松弛(这时会出现瞳孔散开的副作用,于是在民间这种检测方法常被称为“散瞳”),这时候检测到的视力,才是孩子的真实视力。假性近视的孩子用这种方法检测,往往就是正常的了。
一般来说,小孩上幼儿园前、小学前需要进行视力体检最好还是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复验,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视力。如果孩子在“散瞳”检测前后的视力值有差异,就说明孩子已经有假性近视了,家长一定要格外注意孩子的用眼习惯,对费眼睛的钢琴、多媒体课外教学、带有频闪光源的使用和近距高强度学习等就得有所舍弃,以防弄假成真(一般假性近视转成真性也就个把月)。
影响电脑验光准确性因数如下
1)其参数是以人的视力平均值设定的,因此电脑验光和每个人的真实视力“永远会有差距”
2)准确的验光,不仅要考虑单眼屈光度,还要考虑双眼平衡,而电脑验光通常是一只一只眼来,不能兼顾双眼的协调!
3)“好眼睛,正视眼"是一个范围,位于0度的绝对正视眼极少
4)虽然用眼环境和电脑验光通常是动态的,但是如果没有消除晶状体调节的电脑验光配出孩子“看得最清的”镜,往往配镜度数的“过度矫正”造成“远视性离焦”,加剧近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