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它是在每年除夕夜为了迎接新年而诞生。从1983年首届春晚至今已有34年的历史,如今的春晚不单单是一场盛大的联欢晚会,已经逐渐演变成了老百姓年夜的必备品。
八十,九十年代那时物质匮乏,精神食粮也缺乏,三十年前春晚的火爆是因为它满足了全国人民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那么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春晚要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在一个众口难调的社会中努力寻求突破,现在人们的口味高了,最重要的就是多媒体时代,智能手机时代对大家的选择太多,诱惑太多!所以春晚就有些失宠了,这在所难免。
我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到今年春晚一次没落地看完,当年去别人家宁可不吃午夜饭,也要站着看完,那份激动心情难以言表。后来在家看完直播,第二天会再看一遍,那种回味意犹未尽。现在不温不火地观看,没有印象深刻的节目,也没有所谓不堪的吐槽。春晚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看,或不看;喜欢,或不喜欢而停办,就象一桌年夜饭,你吃不吃,也必须做是一样的。
午夜饭的丰盛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春晚也是如此。
我小时候物质非常匮乏,白面还得按人分领,买几斤肉,几条鱼,杀只农家鸡,拼成几道农家菜那就不得了啦。那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饭菜,那时没有人说不好吃,没有人会浪费一星半点饭菜,没有人不回味那顿饭的香甜。那年代的春晚就是如此,那时的歌曲能传唱数年,那时的相声金句张囗就来,那时的明星耳熟能详。
后来家庭的条件越来越好,午夜饭桌上变得丰盛,有新鲜的蔬菜,各种的鱼类及海鲜,肉类品种多样,一大桌子菜品种齐全,人还是那一家人,可是感觉却不如从前,一顿饭挑挑捡捡,最后剩下大半的菜一热再热,最终扔掉。是菜不好吃?是人胃口不好?都不是,那是当时的人不再缺吃的,平常的生活和过年相差不大,只是数量品种多少而已。春晚呢?明星增加,种类增多,场景宏大,服饰美观,兼顾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的观众心理,结果呢?越办越差,越努力效果越不佳。这其实只是人的认知面增加,人的心态变了。而春晚也成了名利场,味道也随之变淡了。
如今的年夜饭,不但要吃出香味,还要吃出年味来。吃来吃去,年夜饭的种类也悄悄地发生了巨变。居然可以吃到当地的各式小菜,或简或繁、或荤或素,还有各类名贵食材,可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年夜饭的欢迎程度和各种吃法,跟时代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除此之外,也跟人们对年的理解紧密相连。如今的春晚,舞台极具美感,兼容中国传统审美风格及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整场晚会上有很好的展示。演员千挑百选,节目精益求精。但味道却品不出来啦,有点五味杂陈。
有些人是提起筷子看春晚,放下筷子骂春晚,这有失偏颇。你吃遍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午夜饭的年味!你阅遍天下名曲,也听不到春晚的浓浓思乡情!
午夜饭必须还得做,春晚还是要看,要以一个筒单平和的心态去吃午夜饭,去品春晚。朋友们,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