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我只对前两个部分做了详细的摘要和点评,第一部分-自律,第二部分-爱。对后面两部分感兴趣的可以再继续阅读原书。做摘录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体会书中的真情实意,还能方便作者我以后随时回顾读过的书,毕竟记忆力不太好嘛。打完发现将近7500字,有时间当做书看看吧,都是精心挑选的摘要。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志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作为90后,对此问题深有感触。见证国家从贫困到富有的改变,也见证自己从逃避到勇敢面对自己缺点的反思。多去交一些朋友,多去见一些人,看一些书,多去犯一些错误(作者认为早点犯错比晚点犯错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很多。)反思自己的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会慢慢变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学校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恐怕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而选择逃避,二十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自律究竟包括哪些技巧呢?如何通过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简单地说,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因为读过其它书,我给这四个定义重新命一个简单容易理解的名字:推迟满足感、积极主动、减少偏见、肯定与否定自我。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和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他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假如懂得自我珍惜,我们就会合理安排时间。
我觉得在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情况下,照顾他人。要么是虚假,要么就是愚蠢。安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听过平天下治国齐家安身的么?在没有能力照顾自己和家人的情况,我们顾忌不到外人,不是我们冷漠,只是目前能力限制于此,帮人或者爱人也需要理性,我并不想批评我父母那一辈的人,总是去做老好人,自己家也不照顾,盲目借钱与帮忙,以前小,知道有问题却帮不上,只是在后面生气。现在有能力了,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家人,保护家人,不要让我们的“老好人”被别人欺负,多行动,少说话,就算父母做错,自己帮着弥补,埋怨和指责是小孩子的行为,长大了要学会爱周围的人,真的,不懂保护和爱护父母的人,真的不配去爱你所谓的朋友们。
承担责任(积极主动)
让我想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我们一定可以做点什么,不要一味地抱怨或是指责环境的优劣。书中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就算有人把你捆绑起来扔进监狱,你思想还是自由的。自己积极的去调整,不要总是寻求外来的帮助。调整心态,少一点嫉妒和愤世嫉俗,多一点宽容和和善,少说话,多行动。神经官能症:只要有问题,就会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人格失调:只要有问题,肯定是别人出了毛病。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
尊重事实(减少偏见):我这里的偏见是既有的观念和想法,这么多年来你自己的生活经历而形成的地图。
旅途上顺利进行,我们需要绘制地图,为此显然要付出努力。我们的努力越大,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相当多的人却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的终结。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唯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详实和准确。世界不断变化,冰山来了,冰山继而消退;文化出现,文化随即消失;技术有限,技术又似乎无限。。。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处于更新和调整中。我们从弱小的、依赖性很强的孩子,一点点地成长为强有力的、被他人依赖的成年人;我们生病或衰老时,力量再次消失,我们又变得虚弱而且更有依赖性。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都会使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孩子从婴儿到青春期,我们的心情也会发生变化。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外的样子。身边每天都有新的资讯,要吸收它们,地图的修订就要不断进行。足够多的崭新资讯累积成山,我们甚至不得不对地图做大规模修订,这使修订工作越发艰难,有时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这也成为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人生苦短,我们只想一帆风顺。我们由儿童成长为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付出不懈的努力,才成就了人生观、世界观的地图,似乎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一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相当奇特——不只是被动抗拒新的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
虽然书中很多内容偏方法论了一点,但是只要你细细品味生活,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如书中所说,在某个方面确实如此。你要培养时刻反思的习惯,一件事情的发生或者解决,都应该或多或少的修订我们的地图。要相信自己并不是那么完美和博学,很多知识甚至常识我们也并不是知根知底,承认自己错了,我自己也很难做到,和周围的人一样,宁愿找借口推脱,也不会承认自己有错,但是我们可以慢慢改变,耐心聆听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隐瞒真相。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得欲望。那么怎么做,才不致违背尊重事实的原则呢?我们遵循如下规则: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一般说来,不说出全部真相,基本就等于说谎;非得保留部分真相,那一定是情非得已,且是出于重大道德因素考虑。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 列如满足权利欲、刻意争取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等。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要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的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规则,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是心灵获得成长。还要记住,在评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上,我们通常都是低估而非高估了这种能力。
保持平衡
放弃自我,是耗时长久、逐步适应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极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我称之为“兼容并包”。这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具。兼容并包,意味着即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书中引用描述到:
第二部分 爱
对爱的追寻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话题,什么是爱?女朋友多就是老司机?我们该如何去爱恋人,家人,朋友,兄弟。。。这是需要学习的,然而我们很容易犯上一个主题的错误,自认为视而不见就自然而然的明白和懂得,请量化和定义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那时候你会对世界有个很清晰的认识。
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这恰恰证明了爱的神秘。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在此,我想冒昧就所有“爱”的形式,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我深知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完美无缺。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下面介绍了被误解为爱的多个方面,读完你应该能够对你所见的那些所谓爱情下个定义,那些并不是真正的爱。
坠入情网、依赖性、精神贯注、关注的艺术
坠入情网。残酷的现实,迟早会击溃两岁孩子的幻想,也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日常琐事和难题,会使我们产生矛盾和冲突。男人渴望性爱,女人却因心情不好而予以拒绝;女人想看电影,男人却想留在家里看电视;男人想把钱存进银行,女人却想拿来买洗碗机;女人想谈谈自己的工作,男人却想谈谈他的工作。双方都惊讶而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没有跟对方融为一体,欲望、爱好、想法相去甚远,局面好像难以改变,差距好像无法缩短。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他们又恢复成了两个不同的个体。幻觉破灭,就可能面临劳燕分飞的局面。毋庸置疑,若想避免这种情形,他们就必须面对现实,学会真正的相知和相爱。
我为什么要用“真正”两个字呢?我想强调的是,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不过时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需以之为基础。我在本章开头给爱下了定义,根据定义可以确知,坠入情网算不上真正的爱,原因如下——
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不管怀有怎样的期待,没有机遇和缘分,就永远无法体会到恋爱的感觉,爱的情网,也不会为你张开。有时候,它却有可能成为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你完全可能爱上某个与你毫不相称的人,甚至不愿意接受对方身上的缺点,可你却对对方产生深深地依恋。与此同时,也许另一个人各方面都很出色,值得你全身心地去爱,你却始终不能坠入情网。成年人有时会以理性和原则作为约束,控制自己不顾一切的狂热行为——比如,心理医生可能对病人产生恋情,病人也可能不自觉的把情感寄托在医生身上,但是基于对病人的责任以及自己的身份,医生必须在情感和行为上有所约束,维持自我界限的完整性,不能不负责任的把病人当成恋爱的对象。为此,他们甚至要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是理性和感性较量的必然结果。另外,不管自我约束如何严格,你只能控制恋爱的进程,却无法创造出恋爱的感受。恋爱的激情到来时,你可以凭借愿望和意志力做出反应,却不能凭借它们创造恋爱的体验。
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可能无需气力。坠入情网的经历终结,美好时光归于结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你感受到的只是失落和幻灭,而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真正的爱,却可使自我界限扩充,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
坠入情网,唯一的好处就是消除寂寞。即便经由婚姻,使这一功用得以延长,也无助于心智的成熟。只要坠入情网,我们便以为生活在幸福的巅峰,以为人生无与伦比,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彼时彼刻,我们觉得心智成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前的满足感。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和爱人的心灵其实并不完善,而是需要更多的滋养。可是,在我们眼中,对方近乎十全十美,虽然有缺点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会提升其价值,增加对方在我们眼中的魅力。
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自我界限暂时的崩溃么?在我看来与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关。
在走出“陷入情网”的阶段,夫妻会发现他们伴侣各自的问题,然而这也才只是开始,能否愿意为了对方不断改变,进步,完善,才是能否继续下去这段爱情的关键。凡是情侣必经过进入情网与走出情网的阶段,而后怎样处理,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反省,这并不是很简单,因为很多人并不懂。
依赖性。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这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情感失意而极度沮丧的病人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或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的说:“我不想在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的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就无法存活,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精神贯注。真正的爱的滋养,远比一般意义的抚养复杂的多。哺育心智成熟的过程,与出自生物本能的引导不同。以哪个不肯让孩子坐校车的母亲为例,她坚持开车接送孩子,宁可为此牺牲大量时间,这当然是一种情感滋养的方式,可它只会妨碍孩子心智的成熟。累死情形还包括:有的母亲偏爱个别子女,到了不加掩饰的程度;有的母亲担心孩子营养不足,恨不得把大量食物硬塞进孩子嘴里;有的父亲花大量金钱,为孩子购买满屋子的玩具或衣服;有的父母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其实,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督促。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依据理性的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
虽然作者以孩子为例,但是我们成人恋爱不也很相似么?如何表达爱,如何去爱,请去学习和思考,不要总是一味的主观认为,我都这样了,还不够爱你么?爱很复杂,不是你可以轻易就达到的。爱并不是你所认为的那样,你所付出的是否就是别人所需要的,就像丈夫把自己最爱的鸡腿给喜欢吃鸡翅的妻子一样,自欺欺人或者病态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求。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我们就会发现,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关注的努力。我们要让头脑清醒,让心智健全,这是体现关注的基本要素。”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听别人说话,可多数人却不懂得如何倾听。
独立的风险。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并将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在上面谈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这一因素:自尊自爱。原因是: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过且过,去维持在艾斯特中学的可怜状态。我不想忍受不适合我的成长环境。同样,家庭主妇珍爱自己,才结束了限制自由、压抑人性的婚姻。商人懂得关心自己,才不再如过去那样,凡事都为满足母亲的要求。这样一来,他才没有精神崩溃乃至选择自杀。其次,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愿,还需要强烈的安全感。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只要你努力,敢于冒险,身后总会有人支持自己。
冲突的风险。真正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会轻易的对心爱的人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当前,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旁观者的确比当事人更清楚,知道怎样做才合乎逻辑。旁观者也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断力,这时候,他们有义务指出问题的症结。因此,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勤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我看清了问题 的本质么?”“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么?”“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处于模模糊糊的假象?”“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他的选择是否可能是正确的,我却因经验优先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 “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出自一己之私?”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正如14世纪一个英国僧侣所说:“诚实和谦虚,意味着有自知之明。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才会表现得诚实和谦虚。”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定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前一种方式,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父母、配偶或者教师,常常以这种方式教育他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招致不满和怨恨,而没有给对方的成长带来帮助,甚至只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第二种方式,给人谦逊而谨慎的印象,他需要批评者首先自我完善,由此让很多人知难而退。但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可能带来成功,而且,根据我的经验,他通过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也有相当多的人宁可压抑批评他人的冲动,对他人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过于谦逊,总是三缄其口,从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行驶爱的权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你的爱越深,就会越加谦逊,而不是自私和傲慢。你也会不时进行自我反省:“要改变当前的局面,我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我要凭借什么样的个人影响?我如何断定我采取的方式,对孩子、配偶、集体、国家乃至人类有益无害?我凭什么认为我的想法真确,可以把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改变对方?我应该怎样扮演支持者的角色?”所有这些,都可能使你面临风险。
爱的自律。自律的力量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
爱与独立。帮助他人心灵的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