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叶子。
首先非常感谢所有能够在线聆听的朋友们,希望今天晚上我分享的这本书能给大家一些启示,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平衡。
今天晚上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名字是《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作者是斯科特·派克博士。这本书可以说在心理学界顶顶大名,几乎所有学习心理学的人都要读这本书。
只有在承认人生苦难重重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更加客观的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解决问题。
派克博士以他从业二十年的经验,写成了这本非常通俗易懂的一本心理学普及的读物。这本书非常好懂,因为书中有大量的案例,他把从业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咨询案例综合在一起,然后总结出关于心理健康的几条重要的原则。所以这本书从出版以后非常受欢迎一直都是畅销书。
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来教训孩子。出了问题就把满腔的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本质上这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发泄。
可以说他即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派克博士道出了很多显而易见,却从来没有被人们正视的一些心理现象。他指出,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以斯科特派克博士在这本书中激励我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去逃避。因为逃避问题恰恰是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果逃避问题我们的心理就会永远停滞不前,而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扰。
刚才谈的主要是对孩子的延迟满足感,如何形成父母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再谈谈成年人的延迟满足感。
《少有人走的路》现在在国内出版的系列中的。除了这本《心智成熟的旅程》以外,还有三本。第二本是《勇敢的面对谎言》,第三本是《与心灵对话》,第四本是《心灵地图》。第四本的作者应该不是派克博士本人,前三本的作者是派克博士。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把这三本书结合在一起看。他描述的侧重点不同,结合在一起看的话可以让我们对于心理健康有更全面的了解。
为了避免解决问题而忽视问题的存在,并且指望问题自行消失,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的麻烦。
今天晚上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主要分享《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有可能的话是分享两个部分,如果讲不完我们就重点讲第一个部分:自律。
这是关于延迟满足感这方面作者主要论述的一些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自律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承担责任。
这是因为治疗人格失调症的患者,他们顽固的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对于这种人心理医生也往往爱莫能助。
如果有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好好地面对责任这个话题了。
派克博士在这本书开篇就指出,人生苦难重重。这句话仅仅只有六个字,但它却含义深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真正理解并且接受了这一点,才不会对人生中的苦难耿耿于怀,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抗拒苦难、去抱怨、去指责。而是把能量收回来,放在解决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上。
所以不要被这两个专业的心理学词汇吓到,我们只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检视有没有被这两个方面影响到。
就像派克博士在书中说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跟我们作对,让我们过的不幸。而其他的人却安然无恙活的自由而又幸福,那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抱怨与诅咒的怪圈中。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选择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的抱怨、哀叹,还是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把这些方法分享给其他人,这两种态度就决定了你人生的品质完全不同。
所以承担责任是自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勇敢地承担责任,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为自己的人生幸福创造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接下来要讲的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
如何解决人生问题?其中首要的方案就是自律,缺少了自律这一环节,你不可能解决任何的麻烦或者是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包括心理学上经常会讲到的移情现象,它本身也是一种地图就是用旧的地图来过现在的日子。
今天下午在我们的小目标群就“自律”这个话题做了一些讨论,当然我们可以行为等角度来讨论这个话题,也可以从自律的定义来做各个角度的讨论,但最终自律是要着落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的,只有在生活中能够贯彻自律,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受益。
智慧意味着我们能够将思考与行动紧密的结合,只有时时反省的人才能够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献身真理还意味着敢于接受其他的制图者,比如外界的质疑和挑战,由此确定自己的地图是否还与事实相符。
派克博士在书中指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面对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但是人恰恰是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的时候会选择逃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搏击。正是因为我们想要远离问题,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使它成为了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同样我们不仅会对外面的人撒谎,我们还会对自己撒谎,但是我们的良知提醒我们不要撒谎,这会让我们感到痛苦。
为什么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为什么我们的心理健康会存在缺陷?为什么真正健康的人寥寥无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并且着眼去解决的问题。
所以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不违背尊重事实的原则呢?
斯科特博士讲了几个基本的规则,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
其次要记住,一般来说不说出全部的真相基本上就等于说谎。如果你非要保留部分的真相,那一定是情非得已,并且是出于重大的道德因素考虑。
不管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都需要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自律来解决,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自律的第四原则就是保持平衡,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通过自律我们知道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如何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双方去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究竟自律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派克博士在书中指出:自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推迟满足感,第二承担责任,第三尊重事实,第四保持平衡。
接下来我们会一项一项分开来看一下这四个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探讨一下并且在第二个部分我们还会探讨对这几个原则背后的原动力,也就是爱来做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来谈谈推迟满足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延迟满足。其实是在我有了孩子以后我才接触到这个名字“延迟满足”这个专有的名字,但事实上,从我们自己的成长以及身边的人中我们会看到延迟满足的现象,其实它是无处不在的。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些切身的体验,会发现自己总会有很多的拖延。现在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叫战拖,就是跟自己的拖延症作斗争。
那拖延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背后就是延迟满足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能够去推迟满足,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少一些混乱。
具体来说如何推迟满足,首先就是面对问题,并且去感受痛苦。比如我今天想写双城生活日记。从早晨坐到桌子前面我就开始要想写这个日记,但是我会做很多外围的事情,比如看看微信,或者读一下得到上的文章或者看一下电脑上的博客。我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延迟面对写双城日记这个需要我集中全部精神去做的事情。它确实需要我付出努力,需要投入感情、投入专注力。
在投入的过程中我会感觉到有压力,感觉到有一丝丝的,痛苦毕竟它不像在网上随意的溜达那么舒服。所以,如果我选择逃避它,我可以有很多的方式。结果我花了很多的时间,一直溜溜搭搭直到下午我才决定要面对它。这个时候我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到这件事情上,并且去解决它。如果我的双城日记完成了我会感觉到非常的轻松,这个时候我可以享受到事情完成以后带给我的成就感和快乐。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首先面对问题并且愿意去感受痛苦,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并享受到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那么这样的生活方式,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有效率,也能够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家里有孩子的话你应该非常有体验,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如果面临做家庭作业还是看电视这两个选择的话很多孩子是会选择先去看电视,因为这个更轻松不像写作业那样需要付出脑力和体力。那如果任由孩子选择看电视,那么他的作业就会拖到很晚,就会影响他的休息生活变得混乱,最重要的是孩子很难学会推迟满足。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可以盯着他催促他,但等他到了青春期或者成年了,如果还没有养成推迟满足的习惯,那么他的生活很可能会次序颠倒,一片混乱。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学会或没有体验过推迟满足所带来的好处,他很可能说话做事凭一时的冲动,心血来潮就去做一些对自己没有益处的事情,或不愿意思考缺乏耐心,这个会危及到他的社会生活。比如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容易打架。在他成年以后他很可能变成一个先享受后付费的人,很多月光族他们可能在延迟满足方面也会面临一些问题。
然而延迟满足感大多都是要从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的安逸,带来更多的混乱和更加不利的后果。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缺乏自律的孩子未必就是父母管教不严力而导致的。很多孩子其实他们遭受非常严厉的体罚,有一些即使很小的过错父母也会批批评他或者打骂他,然而这种教育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使局面会恶化。那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父母本来是想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感,为什么效果却是反的呢?
这里面派克博士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他指出第一父母本身如果难以自律,他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也就是说孩子是在无意识的模仿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不能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的话,孩子是没有办法跟我们学会这一点的。
所以灵性成长有一句话叫:当你完全接受痛苦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存在了。
第二是父母的爱心至关重要。
因为客观的原因有一些人的家庭生活比较混乱,但倘若有爱的存在,它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也就是说,爱是关乎心灵健康成长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爱的实质以及爱同自律的关系。在后面关于爱的那个部分我们会详细的来探讨。
这里首先要说的一点就是,如果我们爱某样东西,我们是愿意为他付出时间的。如果你整天口头上说我爱我的孩子、关心我的孩子,却不肯花时间陪他、不肯花时间去观察他,那么你的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也很难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律延迟满足。
聪明的父母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然后对症下药的教育孩子。哪怕还是犯了大错,他们也会适当地运用督促、鼓励、表扬、必要的警告或者是责备,来帮助孩子调整发展的方向。同时他们会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比如生活中他吃蛋糕的顺序是怎样的,是先吃最好吃的部分,还是把最好吃的部分留到最后,他是先做功课,再看电视还是反过来。他是不是有撒谎的行为,对学习任务有逃避的倾向。这些只有我们认真的去观察,并且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在对孩子的管教上我们才能够掌握分寸、张弛有度,同时也能够合适地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和支持。
可以说父母来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富有爱心的父母他们会审视孩子的需要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在陪伴孩子,包括陪伴孩子一起经受痛苦的时候,孩子会明白爸爸妈妈愿意陪我忍受痛苦,痛苦不见得是那么可怕的事情,未必是坏的事情,那我也愿意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痛苦,这就是孩子自律的起点。所以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感受到的重视程度就越强烈,那么他们也愿意成为一个自律的人,父母对孩子的珍视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这种自尊自爱就是他人生的起点。
我是一个被爱的人,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的认知他就构成了健全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个才是自律的根基。所以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这种对自己的相信需要从幼年就开始培养,自尊自爱的感觉才是自律的基础。
同时只有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得到了父母的爱和照顾,他内心才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他知道一旦父母做出了保证,并且能够以切实的行动去配合保证,那么孩子对父母是充满了信任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他潜在的恐惧就会消失,他就不会只贪图一时的安逸,而是愿意以某种方式延迟暂时的满足感,他知道只要耐心等待需求最终都会实现,就向他父母做出的保证一样,这种孩子延迟满足能力显然就更强。
所以要让孩子养成推迟延迟满足感的习惯,让他们学会自律,有自立的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是必须要以身作则的。这些心灵的财富来自父母始终如一的爱,来自父母持之以恒的照料,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有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自己天生就不会做某些事情。其实如果仔细去盘点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设下的自我限制,其实更多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我们有什么缺陷,或者我们的智力存在什么问题。我们确实没有能力去做到这件事情很多只是基于个人的选择,如果我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在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有潜力把事情做好的。
所以在这本书的第二个部分派克博士给爱做了一个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如果能够意识到很多事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而未必事情就本来就应该是如此的。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从问题中积累有效的经验,然后让生活避免陷入混乱。很多时候生活中的混乱来源于我们缺乏耐心,我们想让问题马上就解决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现象会比较明显。
比如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我们就希望通过训他一顿,或者骂他一次就让他马上把成态度端正过来马上就能取得好成绩。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态度。
与这种希望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更加低级,并且更加具有破坏性。就是希望事情自行消失,有的时候没遇到麻烦,我们会不采取任何的行动,然后一厢情愿的等待这个问题自行消失。结果问题没有消失,问题继续存在,但我们的心灵成长却被妨碍了。
派克博士关于真爱的定义对我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虽然经常把爱挂在嘴边,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这个方面以派克博士的定义我们可以延展出两条。第一条就是真爱的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
不去面对的话问题只会越积越多,问题会存在,而且会阻碍我们心智走向成熟。作为成年人的完全可以从这两点来看一下我们的延迟满足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童年积累下一些问题,在成年以后,我们又固执的认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存在的就是不能被解决的。或者认为如果我拖一拖这个问题就能自己消失。结果我们把很多的机会错过了,让问题积重难返拖的越久就越难以应付。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爱即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即是推动自己的成长自我的延展也是推动对方的成长,对方的延展。
我们天天说爱自己的孩子,宁可去加班,或者宁可玩手机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陪伴他的话,很难说自己是真爱。
关于爱还有几种常见的误解,其中之一就是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现象,是自我界限的突然崩溃,它并不是真正的爱。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记得拜伦凯蒂在《一念之转》这本书里曾经提到:我们要分清三件事儿,你的事儿,我的事儿和老天的事儿。如果是你的事情,那么我不能越界去承担,如果是我的事情,我不能推脱,不能逃避,我要学会我的问题由我来解决这样的态度。如果是老天爷的事情,那么所有的抱怨指责,怨天尤人,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分清了这三者我们就有智慧、有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第二个就是依赖并不是爱。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可能是人性中本来就带有的一部分。但如果我们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麻烦。熟悉心理学的人可能听说过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这两个病症。
真正的爱只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然后郑重的作出一个承诺。爱是行动不是空想,是客观的存在不是头脑主观的意愿。
神经官能症患者是给自己强加责任,而患有人格失调的人是不愿意承担责任。当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会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的患者却会把错误通通归咎于别人。所以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他常常说我本来可以怎么样怎么样的,我或许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我不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他会把这些话经常挂在嘴边。不论做什么事情他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而人格失调的患者则总是在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我没有办法。他们缺少的是自主判断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讲,神经官能症要比人格失调好治。
为什么要提到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呢?是因为我们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或者是人格失调症。如果你觉得这个心理学的词儿太大了!给我扣了好大的一个帽子好有压力,那么我们可以抛开。这两个专有的名词,我们来看一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有的时候我们过度地自责、过度地把责任强加给自己。然后有些时候,我们过度地推卸责任、过度地不想承担不愿意面对。
同时,如果我们已经身为父母。那我们也要考虑到人格上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如果父母有人格失调的症状,那么孩子出现人格失调症状或者神经官能症症状的可能性会增加。因为患有人格失调的父母,他们给孩子树立的是反面的榜样。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承担责任那是因为承担责任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又极力的想回避这种痛苦,事实上为了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他们甘愿放弃权利,实际上他们是在逃避自由。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整个的一生都会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如果我们愿意承担责任。愿意做出选择,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如果我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为自己做出选择,那么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牺牲品。就像上大学的时候我们要报志愿,那个时候,我们如果不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而认由父母和老师为我们做出决定作出决定。在未来我们很可能会说,当年都是因为你让我学的什么什么专业,包括现在很多人面对自己的婚姻也是这样。他们自己不拿主意,却认由父母来安排自己的婚事。如果后面结了婚生活不幸,他们就有了抱怨的理由,抱怨是父母为他做出的选择。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的协调和谈判。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怎么去到那里?如果我们的地图是过时的漏洞百出的,我们往往会迷失方向。
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但是相当多的人却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或者是成年以后,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就会任由自己原先的观念、对世界的狭隘的认知、以及偏激的看法去主导自己的行为,而不肯根据现实不断的修正自己的人生地图。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唯有不断的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准确。
当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的做修正的时候很多人会感觉到恐惧,宁可最新的资讯视而不见。甚至是抗拒这些新的资讯,指责对的资讯在混淆是非,也不愿意质疑自己的自由的观念。所以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正地图要多的多的时间和精力捍卫一些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愿意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可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同样的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视之是构成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比如说我们在很多的问题是产生于童年时期,但是那些观念和反应却被我们不恰当的移植到我们成年以后的世界里。
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一个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事实。尽管这会带来痛苦但远比我们个人的利益和暂时的舒适更为重要。
只有克服了暂时的不适,选择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才能够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所以尊重事实乃至献身真理是非常重要的。献身真理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我们要时时自我反省。
有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逃避,不允许别人来制约我们地图的有效性。我们可能对孩子说不许顶嘴,因为我是你的父母在家里我就说了算或者说我们会对配偶说,我们就这样维持现状吧!你说我的不是那我就闹的天翻地覆让你后悔莫及,或者我们已经上了年纪会对家人或者其他的人说,我都这把年纪了,你干嘛还要跟我过不去!你干嘛还要对我指手划脚!我的晚年活的不开心都是你的责任。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样抗拒去改变,抗拒迎接挑战的人。
当然固步自封,逃避挑战,这也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不管现实如何变化,其实我们都是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的,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做出改变。
事实是我们必须超越自然和原始的人相比现在人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违背一些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出第二天性。人之所以为人也许就在于我们可以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做一些不合本性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学会迎接挑战,而不是逃避挑战。
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如果你敢于接受质疑和挑战。那么你的地图就要接受严格的审视,因此尊重事实献身真理的人,必然是心胸坦荡以诚待人的,因为你需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在言语和行动上确保能够跟别人自如的沟通。诚实可能会带来痛苦,但是如果人们说话就是为了逃避质疑带来的痛苦的话,很可能结果更加糟糕。
有一句话说的是如果我们扯了一个谎,可能要再扯九十九个谎去圆这一个谎。所以一旦我们选择了不诚实,那么我们需要不停的撒谎和掩饰来保护这个假相不被揭穿。
而在斯科特博士看来所谓的心理治疗就是鼓励说真话的游戏。因为如果你长期自欺欺人,内心的内疚就会不断地积聚,这会导致心理疾病。而且你治疗之所以能够起到效果,首先就是它要让你学会说真话,学会去面对事实。
关于谎言这个部分派克博士把谎言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白色谎言,一种是黑色谎言。黑色谎言当然就是彻头彻尾的撒谎,叙述的事实与现实完全不符。而所谓的白色的谎言,是指它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但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
因为白色谎言不易被觉察所以它的危害甚至远远超过了黑色谎言。因为白色谎言还常常会被认为是善意的谎言,带着我不想伤害别人感情的帽子,所以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容和认可。
包括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说一些白色谎言,其实不是对孩子的保护而是对孩子权利的一种剥夺。让他无法了解到事情的一些真相他们接触到的不是诚实的榜样做榜样,而是残缺的诚实、局部的坦率以及有限的勇气。父母用白色谎言的方式保护孩子可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这个方式却是错误的。
第三不可以因为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比如说满足权力欲、刻意争取上司的欢心、或者是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不能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把这部分的真相隐瞒下来。第四条是只有在对对方却定有好处的情况下才可以有选择隐瞒部分的真相。第五是尽可能忠实的评估对方的需要。其实所说的这个规则都是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条是评估他人对事实的需要,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
小结一下,就是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的修订人生地图才能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一个人越是诚实,他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的越多就要编更多的谎言去自圆其说一样。只有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才能够心怀坦荡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并且可以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比如说我们以生气为例,比如某件事或某个人令我们感到伤心和失望我们会感到生气,要获得正常的生存生气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反击方式。一个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要被欺凌和压制,甚至被摧毁和消灭的。所以必要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生存,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有的时候,即使他们果真有意而为我们也要适当的约束自己的情绪。正面冲突可能会使处境更加不利。所以就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如果你想让你的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即使生气,也能够一直是爆发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还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有的时候需要委婉、有的时候需要直接、有的时候需要心平气和、有的时候不妨火冒三丈。表达愤怒表达生气还要注意时机和场合,这一整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我们通常会称为情商。也就是说情商高的人是有一套高度灵活的情绪系统。
同样如果你要使自己的心智成熟就需要在彼此冲突的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要求我们能够利用机遇不断的自我调整,所以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其实是放弃。
但是放弃人生中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你的心灵带来痛苦,比如说你喜欢玩游戏。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时间全部被游戏侵占你就要学会放弃玩游戏带来的快感。如果你不肯放弃这一时的快感,你就没有办法在生活中取得平衡。最终失去平衡远比你放弃带来更多的痛苦。
如果你想回避放弃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永远停在原地不让双脚踏上旅途。但这又怎么可能,这不等于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给禁锢掉了吗?所以,如果我们不学会放弃没有风险则放弃的能力,或者是不想接收放弃的痛苦的话。我们是很难获得真正的成长的,在人生的路途上你要不断的迈进或早或晚你都需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
当然很多时候放弃某种心爱的饰物,至少是我们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如说一个惯有的自我保护模式、或者玩游戏的毛病,或者是喜欢购物的习惯。它肯定会让你感觉到痛苦,但只有适当的放弃过去的自我,才能够让心智不断的成熟起来。当然如果你因为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且健康的一种现象。只有放弃遭到某种力量的干涉才是不自然不健康的现象。放弃的过程无法进行,抑郁的心态就会延续直到心灵找到出路。
如果我们感觉到抑郁,那么它其实是一个显著的信号在提醒我们。如果你想适应新的状况,就需要做出重大的改变,往往我们的潜意识会走在我们的意识前面。所以对于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这个是人生诸多危机之一。如果是中年危机,那面对中年危机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迈向成熟的人生中必须放弃以前熟悉的生活环境个人的欲望或一些处事的态度。
所以派克博士说生命的意义恰恰在于死亡这一现实。这是哲学和宗教的一个核心!放弃自我其实是逐步适应的一个过程,为了减少痛苦你需要学习一种极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叫做兼容并包。这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学会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来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的平衡。
自律其实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会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如同面对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了,新的事物才会诞生。死亡的痛苦是诞生的痛苦,而诞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与死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要建立更新的观念和理论,就有的观念和理论就必须死去。
一个最好的决策者,他愿意承受做决定的时候所带来的痛苦,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其实是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的。我上个周末刚好在家跟孩子一起重新看了一遍《勇敢的心》这部电影。
从这部电影里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个伟大的人,并不是无坚不摧到感觉不到恐惧或者痛苦,而是他能够在体验到恐惧和痛苦的前提下能够做出毅然决然的选择。
当然关于平衡与放弃的本质有一句话要补充就是为了放弃首先你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从来没有的事物,所以你首先要确立自我,才能够放弃自我。有很多的人是因为缺乏实践的欲望害怕痛苦的感受,而使心灵无法成长,他们相信可以实现某种目标确不愿意为此经受痛苦。
而有的人为了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甚至不惜到沙漠隐居或者放弃自己的职业。他们以为通过表面化的模仿就可以走捷径达到超凡的精神境界。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长期以来他们都停留在幼稚的精神成长阶段。只有从头做起,进行自律,才是唯一的捷径,就如同他们需要经历不可或缺的青春期、青年时期和中年成长阶段一样。所以必须先拥有,才能够放弃。这个也是关于平衡和放弃本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个人生原则。目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回避痛苦。这四个原则就是我们今天晚上讲的第一推迟满足感,第二承担责任,第三尊重事实,第四保持平衡。
这四个原则是相互影响的,有的时候我们会使用其中两种甚至全部的原则,使用他们的力量和动力。这些完全取决于你心中蕴藏了多少的爱。
所以关于爱我们其实有各种各样的误区,特别是在亲子间也会有很多的误区,比如溺爱到底算不算爱?如何区分什么是溺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用什么来衡量爱是否是真爱呢?
以此为标准,如果你对待孩子的行为并没有让孩子的精神获得成长的话。仅仅是为了满足作为妈妈的自恋或者作为妈妈的安全感,而没有让孩子的精神得到成长的话,这种行为很显然就不是真爱。
比如我们如果逼迫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逼迫孩子一定要考一百分。那在这个背后可能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对未来的一种焦虑,或者去满足我们之前没有完成的心愿,这种行为本身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正向的效果,但事实上在这个行为背后并没有以促进孩子精神成长为目标,所以很难算是真爱。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真爱的行为是助长个人的责任个体的责任感的。如果我们为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却剥夺了他的责任感,让他不再为自己承担责任的话,很显然我们这些所谓爱的表达就不是真爱的行为。
在进一步具体来说的话,区分爱与不爱有几个标准我们可以衡量一下,这个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比如我们嘴上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但事实上可能是为了自己好,这种时候就不是真正的爱。第二条:爱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爱它是基于自我完善,也就意味着我们自己的心智要不断的成熟,同时又能够帮助对方进步,帮助对方更加成熟。
还有最后一条:爱一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在我们选伴侣的时候喜欢听海誓山盟。但是海誓山盟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伴随具体的行动,那么很难说这份爱是一份真爱。不要听别人对你说什么要看别人对你做什么讲的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通常我们会认为:哎呀坠入情网那肯定是爱咯!但事实上坠入情网,并不是真爱。它有的时候仅仅是一种幻觉,是你的自我边界暂时的崩塌跟对方的自我融合在一起了。然后你会产生两个人合二为一的幻觉。但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你的理智回来了,美好的时光结束了。你的自我界限还会恢复到原状,你只会感觉失落、幻灭,你的心灵不会因此而成长,这个时候这份爱就不能被称为真正的爱,它可以使自我的界限扩充,而且不会反弹,不会恢复到原状。这个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
虽然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心理健康的人也会承认这种依赖的合理性。但是他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真正的爱意味着自由的选择,而依赖是没有自由的成分的。是因为需要,而不是因为爱。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真正的爱你,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才行。你只想去获取而不愿意付出,那么你的心智就停留在婴儿期。但是依赖性又往往会让我们产生爱的幻觉。感觉我需要你就等于我爱你,或者被需要等于被爱这种幻觉会产生。事实上这种彼此的依赖,它会吞噬对方的能量,而无法共同成长。成熟的爱一定要有独立自由的空间。你乐意为对方付出,同时,也愿意付出和接受。
第三条是自我牺牲不是爱。
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它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如果你爱的过分还不如不爱。如果你该拒绝的时候却一味地给予这不是仁慈,可能是一种伤害。所以爱绝对不是无原则的接受,它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这个在亲子关系中会常常体现出这一点,我们都说母爱伟大,其实爱不一定总是伟大的,在自我牺牲的背后其实是隐含着巨大的期待。我们希望通过付出获得自我价值感还有支配的权利,当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时候我们会抱怨、会进行情感的敲诈,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把自我牺牲视为真爱。
真爱必然是伴随行动的,是需要落实到具体而微的行动上的。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爱才能够体现出来。真正的爱是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冲动。真正的爱也伴随着自我决定或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你奉献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这其实是你奉献了一个决定。我们能够付出的有限,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的选择爱的对象。那些告诉你我可以同时爱很多人的人,他可能对每个人都不是真正的爱。
如何体现出爱?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就是会关注他进而帮助他成长,体现关注最常见的一个方式就是倾听。如果有人愿意倾听你,在你痛苦的时候不是给你讲一通大道理,或者给你扣一顶大帽子,而是愿意静静的聆听你。那这个时候他就是在向你展现爱,同时爱也是双车道的,典型的互惠的行为,接受的同时也要懂得给予只有双向的给予和接受才能够完整的诠释爱。
还有关于爱会面临的几种风险。其中之一是死亡的风险。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爱投注给一个对象,而这个心爱的人,有可能会死亡,我们就要面临死亡的危险。因为生命无偿他是在不断的改变成长和衰退。我们既然选择了生活和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让我们好好珍惜和把握。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死亡是生命的一个部分。如果不接受死亡的事实,我们就无法体会生命宏大的意义。
同时爱所面临的第二个风险是独立的风险。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以外,还要突破自我的界限把自我延伸到新的领域去。还需要自尊自爱敢于追求独立自主。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所以爱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勇敢的接受孩子是有一天他要走向独立的,我们要尊重他敢于冒险进入未知的领域,尊重他自我的个性和愿望。
第三条是承诺的风险。
做出承诺是真正的爱的基石之一,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很爱你,但是他不愿意为你做出任何的承诺。那么你有理由怀疑这份爱是否是真爱。只有持久的情感关系才能使心智不断的成熟,愿意作出承诺就意味着情感的投入。可以给一个人带来安全感,也意味着他愿意付出真正的爱。
第四条是冲突的风险。
爱的最大的风险之一,是以谦逊的态度行使这个权利。这种行为最普遍的结果就是爱的冲突。出于爱心的人经常会面临两难的困境。就是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作为为人父母可能这这一点的体验会更加的深刻。
最后小结一下,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是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在有限的生命里有限的爱只能给少数特定的对象,所以我们必须有所选择。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自恋的人是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作自我的延伸。真正的爱却懂得尊重彼此的独立也敢于承担分离和意外丧偶的风险。通过派克博士对于自律和爱的阐释,我们对这两个方面有很多误区会被澄清。
最后用这句话来作为结尾吧:只有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再存在。用这句话鼓励每个人能够真实的面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虽然人生苦难重重,但如果我们能够以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它,那么我们的心情会不断的走向成熟,我们会学会如何爱人爱己。谢谢大家今天晚上花时间来倾听我讲的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