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质感
啥叫“文字质感”? 其实特简单,就是你组的字,别跟白开水似的寡淡,得让读者读的时候,像摸老棉布那样有软乎劲儿,像吃老坛酸菜那样有嚼头,甚至像走在下雨天的胡同里,能闻见墙根儿青苔的潮味儿。
不是让你装文艺,是让你的文字“落地”,能勾着人想起自己的日子。
比如
写“今天冷”,没人有感觉,但你写 “今天出门没戴围巾,风往脖子里钻,跟小冰锥似的,缩着脖子走了两步,鼻子尖立马就红了,吸溜一下还能听见自己喘气的白气儿”,这就有质感了。为啥?因为你写了具体的冷法,读者能跟着“冻”着。
写作别偷懒,别用空词糊弄读者,把“空词” 换成 “真物” “真景儿” “真事儿”,言之有物有景有事儿。
文字质感不是“玄学”,是 “用心”。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技巧,就是把生活里的人事物写具体。
你每天看到的物、经历的事,哪怕是“早上挤公交”,“晚上洗碗”,只要多观察一点,多写一个细节,文字就会有质感。
别觉得“我不是作家,写不好”,作家也是从写小事开始的。你写的文字,哪怕只是发朋友圈,写篇日记,只要有质感,就能让看的人想起自己的日子,这就是最棒的文字。
文字质感不是“花架子”,是“有用的本事”。
第一类: 感官抓质感 (1~12种)
最基础的,人有五感,加上心里那点小感受,这6个角度能出12种方法,每个都能让文字“活”起来。
1. 视觉别只写 “亮/暗”,写光影的“动”
片段: 早上拉窗帘,太阳没完全出来,光从云缝里漏下来,在阳台的花盆上扫了道斜纹。多肉的叶子上沾着昨晚的露水,那道光一照。露水就像小镜子似的,晃的人眼睛有点花。等我刷完牙回来,那道光已经挪到了窗台的旧笔记本上,把纸页的黄边儿照的更明显了。
【解析】 没说“天亮了”,只写光怎么“漏”“扫”“挪”,还写了光碰到露水、笔记本的样子。读者脑子里能浮现出那个慢慢亮起来的阳台,比“天亮了”具体10倍,这就是视觉的质感。
2.视觉别只写 “红/绿 ”,写颜色的“混”
片段: 楼下的老槐树刚刚发芽,不是纯绿的,是绿里掺着点黄,像刚剥了壳的嫩豌豆。风一吹,叶子翻过来,背面的颜色更浅,透着点白,跟给绿叶子镶了层边儿似的。树下的土是褐色的,沾着几片去年的枯叶子,枯叶子边缘有点发黑,混在新绿里,倒不丑。
【解析】
别写“槐树发芽了,是绿色的”,要写颜色怎么掺进来一一 绿加黄、绿透白、褐加黑。生活里的颜色本来就不是单蹦的,写“混色”才像真的,读者能看到那棵树的样子,不是个模糊的“绿影子”。
3. 视觉别只写“大/小”,写形状的“糙”
片段: 奶奶腌咸菜的坛子是粗陶的,不是光溜溜的圆,肚子那儿有点鼓,口沿还歪了一点,是当年爷爷去镇上陶坊挑的,说歪口沿舀咸菜方便。坛身有几道浅沟,是烧的时候没烧匀,用手摸能感觉到凹凸,奶奶总说这沟里能存住咸味儿。
【解析】: 别写“奶奶有个大坛子”,要写坛子的“糙劲儿”一一 歪口沿、浅沟、凹凸感。生活里的东西哪有那么规整?写这些不完美的形状,再搭个小背景(爷爷挑的、奶奶说存味儿),坛子就不是个“容器”了,是有故事的老物件,质感就出来了(⊙o⊙)
4. 视觉别只写 “多/少”,写排列的“乱”
片段: 我书桌的左上角堆着书,不是码的整整齐齐的,有本字典歪着,书脊朝左,下面压着半本笔记本,笔记本露出来的页角卷了边。字典旁边放着个马克杯,杯沿沾着点咖啡渍,杯子后面挤着两支护手霜,一支的盖子没拧紧,漏了点白色的膏体在外面。
【解析】
别写 “我桌上有很多东西”,要写东西怎么“乱”着放 一一 歪的字典、卷边的笔记本、带渍的杯子、没拧盖的护手霜。这种“乱”不是真乱,是有细节的排列,读者能想象出你书桌的样子,甚至能猜到你刚用过护手霜,喝过咖啡,文字就有了生活气。
5. 视觉别只写 “新 /旧”,写痕迹的“旧”
片段: 我爸的老手表是他年轻时买的,表盘玻璃上有道划痕,是我小时候玩的时候摔的,现在看那道划痕还能跟着指针转。表带是皮革的,边缘已经磨的发白,尤其是扣眼那儿,被磨的有点松,每次戴都得扣最里面的那个眼儿。
【解析】:
别写“我爸有块旧手表”,要写旧的“痕迹”一一 表盘的划痕(有原因),表带的白边、松了的扣眼儿。这些痕迹都是故事,读者能想到“哦,这手表陪了他家好多年”,比“旧手表”有温度,质感就是这么来的。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