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生门有感

文/孟尝君

      多年来文笔不见长进,其咎源于仅仅大量的阅读,却从来不输出文字。打小就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既不写书评,也不写影评。但往往这些才是提高文字功底的必经之路。好比大学四级英文,开口只有中国人能听懂。知道了,表达不出来,跟不知道没区别。为了提高文学素养,我想有必要养成写作的习惯。

      曾经当我欣赏过莫奈的《日出·印象》后,于是乎专门研究了一下关于印象派的描述。我不知道我理解是否准确,但我确是像我所理解的那样去理解。精髓就在印象两个字上,印象派画家画的就是印象中的画,印象派作家写的就是印象中的故事,印象派读者就是读的印象中的信息。表达的就是对事物的那种印象,不一定要准确无误,因此朦胧模糊,主在表现那种感觉。我一直分不清各种流派,也不知道自己倾向于哪种风格,但我觉得这个门派跟我思维方式有点像,那我姑且算作印象派吧。

      因此每一部小说我读的是一种感觉,我不在乎某些细节,不关心作者想表达什么,我只关心我感悟到了什么,在我脑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在我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很小的时候就听闻过芥川龙之介和他的罗生门,知道是日本文坛大师级别人物的一部名作,至于什么时候从哪里知道的我已不记得,当时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此。如今我也只是知道他原来师从夏目漱石,35岁时服毒自杀,以及让我无限惆怅的故事。对于他个人信息,我并没有太多兴趣知道。但是他描述的现实和人性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罗生门是一部很简单的短片故事。讲诉的是一个被解雇的仆人无家可归,此刻在罗生门下躲雨的仆人正面临饿死或是做盗贼的人生选择。虽然认为活着最为重要,却始终下不了做盗贼的决心。当他踏上罗生门楼上寻找今夜歇息之地时,遇见了正在拔死人头发打算用来做假发卖钱的老妪,仆人顿时正义感爆棚对人世间诸般恶行深恶痛觉,拔出太刀走向老妪。老妪说出各种缘由,最终仆人在饿死与盗贼之间做下了选择,拔掉老妪的衣服扬长而去。

        在我看来,饿死与盗贼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从人性发展规律来说,活着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根据历史现象,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之所以极端,就是因为人们在面临政治和选择生死的情况下是超越善恶的。一个人为了自己活着,或者为了一群人的利益,做了恶,不能说他是坏人,也不能说他是好人。但一个人为了自己活得更好,做了恶,那一定不是好人。

        当今社会充斥着诸如三聚氰胺、假疫苗、塑料米、药水侵泡的蔬果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人面临的是饿死与盗贼的升级版,是致富与杀人犯的选择。而那些磨灭人性的人却毅然选择了后者。科学的进步伴随的是文明的倒退,道德的沦丧。高科技犯罪背后暴露的是教育体制的缺陷,道德的教育远远重于知识的传授,一个没有知识的恶人只能为害一处,而一个高知识的恶人可以为祸一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罗生门”一词因电影《罗生门》而火热,成为“各执一词,真相扑朔迷离”的代表词。它取材于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
    树屿牧歌_阅读 3,382评论 0 2
  • 初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在去年十月,那时一时兴起,买了许多书。一开始知道罗生门是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不过是由《...
    _山与风_阅读 4,666评论 0 2
  • 今天在分行呆了一天 晚上出来散步 差点忘了写日记 这样的年纪,说来说去都是爱情,婚姻! 我把一...
    慧娜阅读 937评论 0 0
  • 班班有读《变色猫与月亮冰激凌》第二天,今天阅读心形在微风中低语。 今天的主持人是荣紫笑。 孩子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二处范老师阅读 1,924评论 0 0
  •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一部“身怀绝技的三人带着一个稀有食材一路西奔”的故事。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对于顶级食材唐僧...
    热FUN阅读 3,67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