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作为古代中国绵延至今的一种仪式,在潮汕地区可谓是被融入到了日常的各种礼节当中。虽然潮汕地区在古代是所谓的南蛮之地,但是至从人口迁徙至今,中原地区的谦让之礼深深地根植在了潮汕人的心目当中。
潮汕地区特别是乡下,每年10月份左右就开始这一年的盛大祭奠活动。每家每户都会挑选一个良辰吉日祭祀祖宗和天神。在祭祀之前,还要再定好一个好日子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上至屋顶的蜘蛛网,下至地板家具缝隙里的污垢,全都不放过。等到吉日那天晚上祭拜的时候,就要把所有的贡品摆出来,包括素菜,各种荤腥。这鸡鸭鱼的数量并不是由神位的多少来决定的,而是要按你的亲朋好友的多少来决定。因为,过了这一晚,你就要把这一大桌的佳肴全都分好,送到各户的亲朋好友家里去。
于是乎,第二天,一大妈敲开了一小婶儿的门:“妹子,我们家昨晚拜神,拿点东西过来给你们”。两个人面对面,大妈从篮子里拿出分好的一份塞到婶儿手里,还未触及婶儿的手掌心,供品就被婶儿强有力地推回到篮子边:“哎呀!不用这么费工夫的。您拿走,真的不用。”“不行!一点小意思而已!”“你咋那么见外呢?就一点点东西而已,拿去给孩子吃。”大妈噘着嘴,脸上摆出一副严肃生气状。婶儿也毫不示弱,上面的脸上漾开了笑容,下面的手却在不停地和大妈在互相推搡,那架势,感觉就是两个身穿白褂的老太在练太极一样。手中的供品好生可怜!推搡过几巡之后,把口中的话说腻了,便假装有点生气的收下了。
明明是想要的,或者是不想拒绝的,却偏偏要做出一副不想要的样子。
小时候的我,总是希望大人们赶紧结束掉这一仪式,我才能一饱口福。
有一回,一个亲戚拜神后来给我们家送供品,正巧妈妈不在,我便代劳,二话不说就把东西收入囊中。晚上妈妈回来之后发现了,立即嗔怪我没有教养。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从小深受妈妈和邻居亲戚这些大妈互相彼此谦让的耳濡目染,长得后的我心里便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别人请你吃东西或送你东西,不能马上接受,必须得谦让一番,体现出你的教养之后,才可以把东西当做战利品一般慢慢享用。
上大学以后,学会用一种脱身于外的客观态度去看待周遭的一切事物,便觉家里这种谦让之礼毫无意义,拖沓费时,怎么会适合当今我们这些高效率的人呢?要就拿下,何必推推拖拖,欲说还休,欲擒故纵呢?
今晨读到梁实秋的一篇关于谦让的散文,梁先生发现一般人处事的一条道理:可以无须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想想颇觉玩味。巡送供品本就是自很久以来的一种风俗习惯。收了才表示你两家的良好关系,反正到最后还是要收,那不妨在收之前行一番谦让之礼,以此来显示你的风度教养。想想以前来家里送供品的大人,那彼此脸上的假装嗔怪之状,现在回忆起来竟觉得可爱。朴素的乡下人,没有受过多少的教育,却一样也要重视并承袭祖宗留下来的礼节。外人看来,似乎有些迂腐好笑,但是作为一位深受潮汕文化熏陶的人来说,却倍感温暖。这谦让之中,是彼此乡谊的联结,也是在默默传达着每一个潮汕家庭的教育理念:无功不受禄。我没有功劳,我不能拿你的东西。我收了你的东西,我们彼此都是亲戚朋友,以后必得互帮互助。礼是形式,但形式背后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