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间友谊很“脆弱”,前一秒还是好朋友,后一秒就不共戴天。原因无他,应该是其中一个看上了另一个人的玩具。
这时双方家长就要出面,一面劝说“这个是别人东西,你不能要”,另一面说“既然弟弟很喜欢,送给他好不好?”
但无论怎么做,父母心里都不好受,抢的一方面子挂不住,被抢的一方心疼娃。
抢与被抢之间看起来事情不大,但如果家长处理的不得当,事情就变大。
太强势会激化矛盾,孩子以后也会变得自私自利,信任暴力。
太弱势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以后做事情缺乏自信。
既然,强势弱势都不好,如何才该正确处理呢?
抢东西源于孩子的物权意识不清
从2岁开始,孩子会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这时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孩子对一些物品开始有了占有欲。
他们嘴里会说“这是我的”,“我的……”。
他们判定某一件物品属于“我的”时,也有很多标准:
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东西在我手里,就是我的;从你手里拿过来,就是我的;我刚刚碰触过,就是我的;
既然东西是我的,那就肯定永远不会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积木,所有积木都是我的;
我先看到也是我的;
你的玩具不玩放回去了,我拿出来就是我的;
哦对,只有坏了的那个是你的。
不要觉得这种物权意识很霸道,但这就是儿童的真实想法。这个阶段孩子无法区分出归属权,简单来说,普天之下,莫非我的。
心理学家艾森伯格理论指出,学龄前儿童大多数处于道德推理发展的快乐主义阶段。
说简单点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要自己开心,别的都是次要的。
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是霸道与自私,而是心智发展的阶段使然。
孩子抢或被抢时,家长怎么办?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物权意识,让孩子明白哪些是他的东西,可以自己做主;哪些不是他的,使用时要经别人同意。
因此,说物权时可以这样跟孩子解释:
自己的东西:你想怎么玩就可以怎么玩,还可以选择是否与别人一起玩。
别人的东西:别人的东西是别人的,再喜欢也不能未经对方许可去动。
大家的东西:幼儿园、游乐场里很多东西是大家共用的,自己不能独自霸占的。
当孩子明白“我的”和“别人的”概念时,才会尊重别人,维护自己。
先让孩子解决看看
孩子之间发生争抢,在安全范围内不妨先让孩子自行解决。
先观察孩子反应,看他是否需要父母帮助,特别是3岁以后的孩子,冲突不激烈的话,可以让孩子们去解决。
综艺《妈妈是超人》的一期节目里,贾静雯的孩子与闺蜜孩子就因为玩具而争吵。
起因是贾静雯孩子向另一个小朋友邀请一起玩,结果对方拒绝后,还玩上了自己的玩具。
这种心情可能就是“你玩我的玩具,还不给我面子”。于是双方开始了玩具争夺大战。
贾静雯这里处理的很好,让孩子自己解决。
果然,没多一会,两个小朋友发泄完怒气,就尝试着和好了。随后两个人玩的依旧欢乐。
在面对抢与被抢时,如果每次都大人替孩子出头,可能会让孩子因被保护的太好而形成依赖。
每一代人都是在一次次试探和挫折中学会如何与陌生人接触,学会如果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所以在这方面,家长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自己面对。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个小经验,带孩子出门前,不妨多准备几个玩具,这样可以避免争抢,还能让更多小朋友来与孩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