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种动物的觅食方式,生物学家往往可以推测他们的交配系统及其性器的构造。所以要了解人类的性行为,就需要从我们的饮食和社会的演化入手。
人类婴儿无法自行觅食的理由有两个:一方面是机械因素,一方面是心理因素。觅食的工具和技术都需要脑子的支持,所以人类婴孩在断奶之后仍然无法自求生求,因为他们不具备条件。于是,在婴孩成长的过程中就需要父母双方有更多的付出。这也就要求父亲投入更多,而不像其他黑猩猩一样全权由母亲来照顾小孩。人类的父亲对子女的培养付出远超其他黑猩猩,同时又因为我们的社会是成年的男性和女性生活在一起,毕竟狩猎采集等都是需要合作的。所以人类的父亲就需要确认子女是自己的后代。于是,婚姻制度存在就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发现人类男性和女性的身体差别不是很大。平均来说,男性比女性高8%,重20%。而在多偶制的动物中,“后宫”的数量与两性身材的差异成正比。差距越大那么后宫越庞大,比如雄性象鼻海豹体重可达3吨,平均有48个老婆,雌性的体重仅为300公斤。后宫庞大,获得了更多留下自己基因的机会,但同时竞争也会越激烈,那么雄性的身材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灵长类的睾丸的设计完全符合价值成本理论。有更多的需求就会更大,并且都足以完成任务,绝不虚大。
人类的性行为模式在哺乳类动物中完全是个怪胎的存在。其他大部分哺乳类只在雌性发情期才会性交,而人类没有这个限制。而且在发情期,大部分的雌性动物都会有很明显的体外特征从而来来招徕雄性。而人类女性的排卵特征是内隐性的。对其他动物而言,性交是很危险的,动物必须为此消耗能量,丧失觅食机会,说不定因为降低了警惕而命丧天敌。人类却不是这样。还有,其他动物都是公开非私密的,而人类就会选择隐性交媾。
针对人类的隐性排卵和隐性交媾的现象,目前有6个理论可以参考:
1、可以促进男性猎人之间的合作,降低相互的敌意;
2、巩固了夫妻的联系,奠定了家庭的基础;
3、女性可以此为自己的技能,获得更多自身的利益;
4、迫使男人接收永久性的婚约。一旦内隐,男人如果离开就无法确认子女是不是自己的后代,于是男人就会选择长期留在女性身边;
5、作为反制暴力的手段。很多动物会杀死其他雄性的后代再与由此恢复“正常”生殖周期的雌性交媾;
6、女性可以因此避免排卵期性交,减少生产子女的痛苦。
3、5、6在过去也许是主要因素,但现在肯定不是。理论1、2、4在当下仍起作用,它们是同一个人类社会组织特征的不同面相。这个特征就是,一对男女若希望自己的子女长大成人,就必须相互合作,共同抚养,但同时,他们又必须和其他夫妇合作,经营经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