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元旦,在新一年的起点处回望过去,觉得自己内心被过多的东西裹挟、割裂,整个人经常处于一种焦躁的状态之中,无法真正沉下心做事。
于是,新一年的开始,我决定过滤掉一些生活的杂质,让生命更纯粹。
首先是退出了很多QQ群和微信群,取关了一些以输出鸡汤为主的公号。
其实当初加入的这些群都是为了学习,但这些群现在分享的知识对现阶段的我大部分是无用的。
每次打开手机,我都会收到群里所发的消息,即便这些消息没有多少价值,我也会点开观看,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
还有些群,会对群友做出交作业的要求(大多是书评),完不成的话就是对群失去了信用。而有时我恰好在某一阶段没有读太多书,为了完成作业还要勉强草就一篇,匆忙中总是无法兼顾质量,这让有些完美主义倾向的我内心总是很抓狂。久而久之,加入这些群就让我觉得有些累,精力也很容易分散,无法真正深入用心做好一件事情。
有时内心的学习饥渴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让你无法专注,因为现在网上的信息和渠道太多了,不进行取舍,就会被淹没。
第二件事情是减缓了买书的速度。
现在网上推荐书的文章太多了,爱读书的我每次看到书单中介绍的书都想全部买回来,不买纸质的话至少也会在kindle上买电子版。时间久了,家里没有开封的书简直堆成了小山,kindle上的电子书也有一多半未读,这又对我造成了另一种压力。
控制社交生活和购买欲望之后,我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了一件事情上:学习哲学。
三年前,我加入了一个网络学校。
这所学校不收费,开设了将近十门和教育有关的课程,基本都是以深度阅读为主。学习方式说起来有些疯狂,阅读经典书籍并对书籍的电子版进行批注,批注之后还要写几千字的解读。有些课程还要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这几年的时间,我跟着网络学校的不同学习群学习过,对我来说,它就是我的大学。
但在几年的学习中,我一直迟迟没有选择哲学课程,因为早就听说过哲学课程特别的烧脑,所以往年选课时总是有意无意地绕行。
不过几年的学习让我发现,任何一门课程,想学得深入,最后总是离不开哲学。
所以今年在网师选课时,我下定决心选择了西哲的入门课程:《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原来曾经读过一遍。但只是那种泛泛地阅读,最后只记得几位哲学家的名字,至于他们的哲学观点,对不起,没理解,更记不住。
这种阅读和网络学校要求的知性阅读还差一大截。
于是利用暑假的时间又读了一遍。这遍开始走心,在书上圈画,做标记,将不同时期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寻找异同。
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有用,我不知不觉间也开始陷入哲学家们所思考的哲学问题了:世界何时从无到有的?究竟有没有不灭的灵魂?……
思考这些哲学问题,我的注意力开始不知不觉畅游在精神世界里,生活中的琐事不会再轻易地打扰到我。渐渐地,因为思考一些宏大主题的缘故,我的心胸也开阔起来。
等到新学期开始,领读老师抛出问题,我再次重读苏菲,思考问题,对书中的问题理解更透彻,书中的知识也开始在我的内心连贯,真正的西方哲学史的纲领开始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来。
但这种高兴为时尚早。等到授课时才发现,老师只是以苏菲为起点而已,课堂上的许多知识都延伸到了很宽广深刻的地方。
为了不落后,能深入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我开始补充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王德峰老师的《哲学导论》。
读这两本书的困难在于,《西方哲学史》太长,这对还要上班的我来说时间上都是一种挑战。而《哲学导论》太烧脑了,对中师毕业没有多少哲学功底的我来说,真的是一种从智力到心理的巨大考验。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前者经常让我读到内心烦躁,于是放下,后者经常让我读到内心抓狂,于是也放下。
读得烦躁的时候,会放下书籍忙一些家务活。等身体的疲劳平复了内心的焦躁,再接着读。于是,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思维与存在之间的暧昧不明也理出了一点思路。
就这样渐入佳境。越来越喜欢哲学课程。
但深入学习西方的哲学史后,我又非常想了解与西方每个时代相对应的中国哲学史的情况。
说来幸运,在简书上正好遇到哲思群做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的共读活动。赶紧报名,入群,买来了书认真读。积极参加群里的讲座。
只听了简书哲思群心技一体老师一次课,我就迅速被他圈粉了。现在很少有机会在网上能遇到这样学术修养深厚又特别认真谦逊的老师。
哲思群的每次分享都会认真听,课前按老师推荐的书单读书,课后回听老师的讲座,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份发自内心的爱。而几次听课后,我也明确了明年读书的目标——回归中国哲学的原典。
其实以前读过《论语》和《庄子》,但都是浅浅地读,了解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而已,其它没有太多的收获。遇到困难的地方就把书放弃了。
而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哲学史的学习,我越来越喜欢思考哲学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了。学过哲学家的思想概述之后,也更渴望去阅读哲学原典了。而这是我以前最不愿意去读的书。
学了一点哲学,再看小说,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看完《局外人》这本小说,不再轻易地用道德评判的角度来评价小说的主人公,而是试图更多地了解他的整个人生哲学体系。
原来,读书真的会改变人看世界的方式。
我一直叹服《苏菲的世界》中的一个比喻:宇宙就像是魔法师从帽子里拉出来的一只大白兔,而人类就是寄居在其中的小虫而已。很多人都习惯了停留在舒适的兔毛深处,忘记了外面宽广的世界。只有少数人努力爬上了兔毛顶端,去探寻宇宙的真相。这些人就是哲学家们。
努力探寻宇宙真相的人,还会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伤透脑筋吗?内心有坚守的人总是能把人生握在自己手里。就像苏格拉底,执意用生命来践行自己的哲学主张,因为在他心中,他所追寻的真理是至高无上的。
2017,我初敲开哲学王国的大门,希望在哲学的世界里安下一颗心。
世界太过纷繁复杂,而我希望自己能在哲学的世界里坚守对知识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