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识管理和认知优势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知识的定义就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 -> 对知识进行管理 -> 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它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2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为什么学习层次上不去?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要提高认知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斜杠青年应该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简单追求多元的结果(追求多元的职业体验/兼职收入)。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正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领域里,你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即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底层心态:1.绿灯思维。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区分开。在新观点出现时,思考:“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2.以慢为快。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其实是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2.1 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呢?
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2.1.1 反思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面对某些问题,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种行为的现象,每个人都有。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不需要对每一件事情都进行大量的思考就可以做出决策,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轻松。这种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我称之为“跳跃性假设”——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
1. 反思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跳跃性假设
如何发现跳跃性假设,让我们产生新的解决思路呢?答案很简单: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无论好坏,他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没有别的办法?我是否意识到了对手的威胁?有没有考虑过不同的布局顺序呢?通过放慢思考的速度来审视“自己做出决策的过程合理吗?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等问题,我们就更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
2. 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时候通过联想和联结,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过往经历的办法,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就是多问问自己: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3.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每日反思对标(参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训练反思能力的3个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只有把思考过程,甚至身体反应和当时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记录,再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启发和触动。e.g.
1. 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1) 表面问题 2)实际问题。场景还原 3)我的错误假设
2. 为什么会遇到这个问题
3. 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么样?
4. 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人之所以改变是因为得到了反馈。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解读深度,就形成不同的认知差别。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而是抽象成一个可以应用广泛的假设。
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通过分类让自己思考生活。
2.1.2 以教为学
1. 为什么教别人能够促进学习?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堵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别人提出的疑问、质疑、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2. 在应用中有什么技巧?1)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2)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3. 以教为学的场景:把今天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爱人或同事听。建立公众号写文章。
2.1.3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所谓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这个定义太抽象,让我们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对于下象棋而言,一个新手下棋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车、马、炮,“马走日、象走田”,而一个大师看到的却是棋局走势与可能的策略。这种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就是心理表征的差别。
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结果。我们在元认知上的差别表现为认知效率与认知深度上的差别。我们必须通过悬挂假设、反思、矫正假设等一系列方法来改变它。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刻意练习在改变我们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高速型元认知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思维圈)——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比如相关临界知识)——决定采取的行动。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
1.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2.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新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及调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e.g.漂浮+呼吸+打水->游泳
3.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e.g. 在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的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你要用临界知识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与认知框架相关的临界知识和其他能力,极大地提升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认知深度。
2.2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2.2.1 记录:
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
1.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3.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4.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2.2.2 定期回顾:
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我将回顾分为三个层次:
1)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
1.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为什么?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类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识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4.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记得避免不考虑条件地乱用这次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此外,在月度回顾中,我还会做一个工作:将本月的新启发、新方法、新认识、新问题集中汇总起来。20%的反思记录对我们的成长有80%的作用。我们未来要着重回顾的是这20%的高价值反思。怎么样找到这20%的反思内容?首先,这个知识应该是你觉得深受启发,应该用在生活中但还没有很好掌握的内容。其次,找到这样的知识后,就要根据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类处理。我们掌握一个新观点/方法,大概经历3个阶段:了解--熟悉--掌握。对于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知识,我们就应当把它总结出来,提炼到月度汇总内容里。未来,掌握了这个能力之后,可以逐步从月度汇总中移除它。所以,我们月度启发的内容,是随着我们认识的增加而不断调整的:一些知识,在我们内化之后就不再需要回顾了。
2)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年度回顾并不是说在年底做年终总结,而是以年为时间跨度进行反思。当持续反思记录之后,年度回顾会有点像大数据分析
3)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有一个方法:时间线(time line)回顾法。这个方法分为三步:
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2.2.3 付费购买
“影响我们提升认知效率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用于学习的时间。
从宏观角度看,有助于提升认知效率的努力方向也有两个:一是想办法提升自己学习内容的质量并增加数量;二是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
买书不是为了看完书,而是为了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只花几分钟时间阅读目录、前言和结论,目的是了解作者这本书究竟解决什么问题,思路是什么,我关心的话题他是怎么解决的。这样,我不用读完这本书就知道以后遇到何种问题可以向它咨询。这时候,书就好比我的一个私人顾问一样。如果我们身边随时都有合适的顾问,对于我们提高认知效率就是极大的帮助。
3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3.1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1.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去阅读经典的书籍,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具体做的时候,要多留心,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我们已有的规律。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找到重要的结论是怎么来的。从而对知识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有更清晰的认识。
3.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4.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我们能够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边学习临界知识,就能事半功倍。天赋,是你自然投入而熟视无睹的事情,是你不由自主,理所当然去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对别人来说是工作,对你来说是乐趣与喜爱。夜幕降临时,别人长叹一口气:“今天的活儿终于做完了。”而你却期待着明天的到来——我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在这个领域,你什么都没有做就超越了80%的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尝试新领域的各种可能性是发现天赋的一部分。
3.2 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刻意练习。1)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一个临界知识;2)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刻意联系必须关注两点: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结构化的系统思维 2)大量地持续联系
3.3 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掌握临界知识可以提升我们的预见性认知、提升我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临界知识)+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未来的竞争是“预见性认知”的竞争。我们的认知方式,大致就分为归纳和演绎两种。对产品设计的功能分析,就侧重于总结性的认知;而对运营和赢利模式这样的设计,更需要预见性认知。要培养预见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多问“为什么”,掌握背后的规律,才能形成预见性。提前合理预判的能力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这种稀缺的预见性认知能力,将在未来竞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能够培养预见性认知。那如何获得预见性认知?掌握临界知识。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而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多个元素组成,这些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结构。你掌握的结构越多,对未来的了解就越多。系统化思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而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应用临界知识)解释。
3.4 用临界知识构建你的能力圈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你应该跳出舒适圈,但是重大的决策,请在你的能力圈内做出。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4 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4.1 复利效应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不均衡的分布状态,在数学上叫作“幂律分布”,这种分布符合二八法则。长尾理论中的长尾,就是幂律分布中那后面的80%。
如何靠近幂律分布的前20%?
两个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复利的效果——利率和执行次数。所谓“利率”,就是做A导致B后,B对A能有多大的强化作用。我们想要向前20%靠近的话,就要充分利用复利效应,而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首先,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事情;其次,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这件事情的利率;最后,我们要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4.2 概率论
生活是一个各项条件随机发生的概率分布。”“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
怎样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呢?答案是,信息质量。我们掌握的事实与细节越多,主观概率的推测就越准确。
如果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增加。更确切地说,我们在高期望的事件上持续投入(结果发生的概率虽然小,但是回报足够大),坚持下去会获得高期望收入。
我们要有冗余备份、安全备份,防止小概率事件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小概率事件必然发生。
贝叶斯定理是说,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个概率,然后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根据新的信息和反馈来调整原先的估计,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概率判断。”“你的极致努力可以改变你获胜的概率
4.3 黄金思维圈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最基本应用便是: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想要实现什么目标?
4.4 进化论
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快地发现变化,甚至预见变化呢?我的一个思考是:你在哪儿比你干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位置比努力重要。
精益创业的思想告诉我们: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如果不敢确定,你可以先小成本测试,找到相对靠谱的方案后,再加大投入,直至全力以赴。这个过程中,“策略尝试、观察结果、保留策略”恰好对应着进化论三大要素:变异、后果、遗传。只不过,精益思想极大地压缩了变异的时间和遗传的速度,能更高效地推动进化。
看到在环境变化中取得优势的行为后,你可以选择跟进。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抓住一个趋势并不需要你是第一个看见的;你只要是第一批跟进的,就能够享受到变革的红利。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也发生着这样的现象。一些物种在变异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优势的性状;而另一些没有这些基因的物种,可能会模仿这个优势性状的行为,它们也生存了下来!
4.5 系统思考
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注意点:1)系统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系统中的事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2)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关键突破口是:从事物的互动“关系”入手,而非从“事物”本身入手!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里,行动的原因和结果在时空上并非紧密联系。
4.6 二八法则
我们人脉圈中那20%的关键人脉是谁?我的答案是:和我们拥有差异资源的人脉。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那就是和弱关系进行1对1的深入交流。要想把网友转变成生产力,你就必须花专门的时间和他们沟通。在真诚的基础上,还有两个方法能够帮助你和对方更快地建立信任:1)自我暴露(小秘密/不能在公共场合谈论的话题)2)做一个给予者。
要想同别人分享能力,首先我们必须愿意分享自己的能力。必须问的3个问题:1)我怎样才能帮到你 2)你能给我什么建议 3)你觉得这件事情还应该去咨询谁
应用二八定律,我们能够通过提前分析系统中哪些因素可能持续累积正反馈,最终影响资源分布的结果,从而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准备工作。等到未来的某一天,只注意到结果的人会对你说:当初你真是走了狗屎运了。你一笑就好。
4.7 安全空间
在一个系统中,不同的事情对结果的影响是不均衡的。这种影响力的分布是符合幂律分布的:那些偶然的、意外的小概率事件的结果,往往造成致命的后果。而安全空间,就是人类在无数次犯错之后总结出来的对小概率事件的应对之道。创造优先保证系统核心功能的安全空间,是人们在安全和成本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的通常做法。
1.冗余:是对系统发生极端情况时,有备份来抵御严重影响。包括:完整备份、关键环节备份、解决方案备份。
2.另一个创造安全空间的方法:精简。我们通过减少做决策的次数提高决策胜率,也能够创建安全空间。如果你要能够坚持只在有胜算的时候做决策,就要有能力在受到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时保持冷静。
3.构建反脆弱的系统空间:不是对系统的结果进行应对,而是直接改变系统的性质。我们如果想增加安全空间,不需要纠结地预测什么时候发生极端事件,如何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而是想办法加强系统的反脆弱性。一个罕见的严重事件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较小冲击的累积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个要承担极端严重后果的系统,变为一个持续承受小冲击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