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书评
2011年3月,日本宫城县发生了一场非常大的地震。在地震的第二天早上,住在宫城县的I先生,在地上画着思维导图。
刚看到这个内容的时候,我感觉特别不可思议。如果你脑补一下画面,可能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这是怎样的一种墨守成规啊?地震后,你不应该去做那些特别亟待解决的问题吗?
可转念一想,什么才是亟待解决的事情啊。
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呢?去哭诉?去求援?还是去寻找一些生活必备品?
转念又一想,竟是一种震撼。
继续看下去,才知道I先生用这种方法从“衣”、“食”、“住”三个方面思考了眼下的行动计划,并把他把画好的思维导图贴在墙上,在生活中随时拿来参考。
是啊,在这种时候,只要清楚该做什么,人就会感到心安。这幅图可以成为人们的定心丸。而且,思考了生活所需的最低限度后,接下来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就知道地震发生后最先需要什么了。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紧急情况的优势还当属对全局的把握。
把握全局能使人迅速冷静下来。在容易贸然行动的情况下,与其心神不宁地莽撞往前冲,还不如明确什么事该做,确认优先级和可行性,这样才更能冷静地应对紧急情况。
思维导图,最近几年很流行。我有一个朋友,很喜欢旅游。时常会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们都很羡慕他,可他却总说,自己的旅行常常不能尽兴。后来他从驴友那里学会了用百度脑图画思维导图。
他会将环境、方向、经历、体验等画进思维导图,然后决定去哪里,做什么。那以后,便没有听他说过玩得不尽兴了。
思维导图由东尼·博赞发明,最开始是用于提升记忆。是用科学的方法,打开大脑潜能的一种方式。
最早的形式是由中央主题向四周发散的线条 。这种导图形式的好处在于,可以把想到的东西原封不动的、快速的添加到图纸上,便于补充;其次,延伸分支可以使人下意识的去思考下面会出现什么,这会便于激发思考。
那么思维导图是什么?首先,它是一幅图,是一个辅助思考的工具,可以帮我们把脑袋里杂乱无章的想法理出一个头绪。思维导图可以分析复杂的问题,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小事。
这么神奇的东西,我们能得到吗?其实,思维导图并不难学。
本书的作者以前的工作是“育儿资询”,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了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的课程。并成为了他在日本的亲传弟子。
于是作者便致力于把这种方法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学会逻辑思考。由此可想而知,这本书的起点并不会太高,它是一本非常易懂的书,她需要让孩子和家庭主妇都能看得懂。所以,这本书是思维导图的入门书。
关于思维导图的应用,书里的例子具体到用它去开一个家庭会议, 用它来决定一项旅游,用它来帮孩子写一篇作文。
我就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差的人,玩逻辑推理游戏的时候,我就是一个游戏黑洞。比如玩狼人杀这个游戏的时候,我自己发言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无用的废话,别人发言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大家都在说什么,根本找不到逻辑漏洞,分不清谁是队友。
平时写东西,也很没有逻辑感。把写好的报告提交上去以后,常常会收到逻辑不通的评语,然后反复修改。
后来,我报了一个学习逻辑思维的课程,思维倒是没太训练出来,不过在课程里学会了运用思维导图。
那以后,我把思维导图的方法用到了工作总结和计划上。结果这个方法很好用,导图式的总结看起来清晰、简洁,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导图我就能想起来自己都做了什么工作还有接下来要做什么。
思维导图为什么会这么好用,我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太强的人来说,通过视觉辅助思考,可以有效的归纳思想,甚至激发思考,这对普通人来说,就是思维导图的最大用处,它像一个拐杖,让比较感性的人瞬间有了独立行走的能力。
我想,像我一样逻辑思考能力比较差的人,也可以从这本《日常生活的思维导图》入手,毕竟大部分的智慧,都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写下来,胜过读10遍 。画出来,胜过写10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