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天半的学习,对于写作从无素材到有素材的思考,我不敢说有多深的认识,但至少做到了从两天前的一脸茫然,到现在的心中了然。所谓了然,是我知道了写作从来缺的不是素材,而是需要自己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但仔细又想想,真的是自己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写作,以至于“怕动笔”吗?反思自我,追问自己的内心,其实不然!回忆过往,中小学时期自己写的作文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会时不时被当做过范文来读。读研期间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毕业论文更是以教授们全优票通过。是我们专业到我毕业那年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个。可是,自毕业参加工作这数年以来,自己竟然连一篇文章也未成发表!想想都懊悔。这么多年自己究竟干了什么!
写作,是一项伟大的能力。这两天三个老师的讲座更加让我坚信了一点:写作,是走向卓越的奠基石。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不被表述的灵魂无法不断地获得重组。不断的表述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组建自己的灵魂。”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灵魂同样需要通过表述来组建或重组。高万祥先生反复宣扬这样的理念:“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是一台赚钱的机器。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呢,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简单劳动力。” 写作,就是思考生活、积淀经验、重塑自我的过程。所以,写作素材从来都不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素材”,更是生活在写作素材之中。
一、教育日记:所有的文字都将成为岁月的馈赠
虽然张老师说在中国的写作中引用最多的就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但我今天还是要提到他,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十日,每天早上的5点到8点写教育手记,点滴积累加上长期的坚持不懈,便成就了他在教育界的卓越。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写道:“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和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李镇西,当代中国教育类图书的畅销书作者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人称“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他能成就非同一般的事业,也和他长期勤奋写作教育日记分不开。而且李镇西最敬仰的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爱心与教育》引言中的有这样一段话:“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写《教育日记》的精神和做法,也深深影响了我。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所以,坚持写教育日记也许就是他最宝贵和最重要的成功之道。
二、教育随笔: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笛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的确,人如果没有了思想,那就只是一根普通的芦苇,而一根普通的芦苇,当然就只能顺风摇曳了!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教育教学的灵魂!要让学生有思想,教师当先有思想。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具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更应该把这个思想写出来,使之系统、使之深化,这样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写出来的文章更要与人分享,才知道自己的思想是否有价值,才能得到同仁、名家的指导,自己方才会有更大的提升!张老师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不要怕丢人,只有丢多了,才会从中找到不丢脸的方法。不用找什么高大上的写作素材,而真正高大上的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教育随笔。我们不用太刻意去追求文采、形式,就用心记录自己教育学生、教育自己孩子的点点滴滴。静下来想想,从教七年了,有多少诗意被我放逐、多少感动被我流放、多少真实被我冷淡!我真的需要反思、叩问自我。当然更重要的是行动起来!
(其实,今天,我对于从无素材到有素材的思考,并不是说对写作素材有了多清楚的认识,更多的是在这个认识转变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