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瑞·达利欧的《原则》一书。这本书早有耳闻,这位作者也是早就接触过,只不过一开始知道的只是他讲经济方面的内容,那时候就觉得他是个看问题非常深刻,讲问题又浅显易懂的人。最近刚好在看这些偏底层规律的书,因此也翻了下这本书,其中保持头脑开放这个点让我比较触动,因此这里分享一下。
阅读到的让我触动的片段
头脑极度开放的基础是一种真诚的担忧:你在决策时看到的情况,也许并不是最符合事实的情况。
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有效地探析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是让你的自我意识或思维盲点阻碍你。
知道你自己不知道,这是无比重要的。自问一下:我是不是只从自己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有极大的缺陷。
我定义的“可信”的人有两个特征:曾反复地在相关领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过三次,拥有过硬履历);在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很好的解释。
你必须领会并感激一种技艺: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在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中,你的目标不是让对方相信你是对的,而是弄明白谁是对的,并决定该怎么做。
在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中,双方的动机都是真诚担忧错过重要观点。
人们在发生分歧时变得愤怒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大多数分歧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学习的机会。在学到东西后改变想法的人是赢家,顽固拒绝学习的人是输家。
不愿表达分歧的原因是,“较低层次的你”误以为分歧是冲突。所以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并不容易:你必须自学这种技艺,在交换意见时努力让你和对方都不出现这种反应。
你要理性,并期待其他人也理性。请他们指出支撑自身观点的证据。谨记,这不是争执,而是开放地探寻事实。如果你能证明你正在考虑对方的观点,这将是有好处的。
变得头脑开放不一定意味着失去决断能力,事实上,因为这样做能降低人的犯错概率,所以应当能增强人的自信心。
在我看来,人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只有一个:你愿意努力探寻真相吗?你是否深信,找出真相对你的幸福至关重要?你是否真诚地渴望弄明白自己或其他人有没有犯下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错误?
我的思考
人的大脑是很神秘的,至今科学家们对它仍然知之甚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感觉到自己并非时刻都保持理智,确实会存在理性和非理性两种状态,前者会让你决策更加冷静和客观,而后者出现的时候,决策就完全凭当时的情绪和各种非理性因素来决定了。
保持头脑开放,要克服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人总是喜欢维护自己的想法,而且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倾向于自己独断而不是多听一些不同意见。头脑封闭的人通常有个误解,就是那些能做出良好决策的人,是因为他们本身非常厉害,所以时刻都能够独立做出好的决策。但是从现实来讲,人都是有思维盲点的,能独立拿出好决策的领域,也就是那些你完全掌控的领域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那些能够做出好决策的人,只不过是保持了头脑极度开放,并且能够搜集足够多可信的观点,从而在权衡中做出决策。
头脑封闭的代价,就是在别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或者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别人的建设性意见和批评你也无法领会,最终只能沿着自己那条名为命运的轨道持续走下去。要想改善这一状态,我们要在做决策之前,承认自己可能了解到的并非事实,并把自身的精力放到找到问题真相,或者通过提出正确问题来向别人请教上。分歧不是冲突,是通往问题真相的道路。只从一个视角去看问题,能得到完整的事实或者全面的了解是几乎不可能的。在做那些重大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多去寻找那些可信的人,并找到不同角度的观点。
要做到头脑开放,需要时刻去辨别自己和他人的可信度,从而确定自己到底应该扮演老师、学生还是对等者。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去陈述,什么时候应该提问。在自己觉得痛苦的时候,也通常是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用积极的方式去看待并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保持头脑开放是个非常值得坚持的原则,也是个非常值得养成的习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来源于什么,时刻接受他人的质疑,这样才能在人生的各种问题中做出符合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决策。
相关经验
我是有些大脑封闭倾向的,虽然自认为自己比较能倾听别人的观点,但是实际交流中我的选择一般要么是觉得自己已经想得比较清楚了,别人说的都有些问题,因此有说服别人的倾向;要么是觉得对方是个很厉害的人,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差,因此总是选择对这些观点全盘接受,而很少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两种情况,都是大脑封闭的现象,都是在乎当下的情感而非事实的真相。
如果不刻意去提醒自己,我觉得以后碰到一些交流场景,特别是非对等交流,自己很容易陷入大脑封闭。要保持大脑开放,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我该如何去搞明白背后的真相。
行动清单
对于习惯养成,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去练习了,因此后续可以做的是 把这个习惯加入到晨间日记和定期重复事项里,每天检查自己是否有做到大脑开放,或者意识到那些大脑封闭问题,及时复盘并给出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