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年少气盛,未免有点自嘲。但近来经历,颇有点幡然醒悟的感觉。原来曾经以为的,如今再看不过也是一种执着罢了。研习营的那些日子,接触的新教育给自己巨大的冲击,总觉得那些好的教育想让自己的孩子,包括自己的学生也接触到。如果做不到,内心总有种隐隐约约的“对不起”。这样的感觉在心中发酵了一个夏天与秋天,在冬天的季节里,上天用别有用心的方式让我在事情中慢慢懂得。也许,冬天真的是一个回味的时刻,一年里曾经的那些埋藏心底的念头与愿望,最终会在心头酝酿,给自己一个答案。也许是称心如意,又或者事与愿违,但我都试着一点点接受、面对,然后尽力,也尽心。
庆幸的是哪怕如何,自己那份对待课堂的敬畏还在。周末里,孩子们的日记主题是二选一,一个是关于雪,原因是周五那一场雪;一个是关于语文园地里的写话。
还记得周五那天,两节课的连堂,本来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因为一场雪而选择搁置。孩子们欣欣然望着窗外的雪,满脸的喜悦。前段时间,那一场若有若无的雪让孩子们很失望,哪怕一点点,孩子们都愿意记录,从欣喜到体验,再到期盼~
我让孩子们望向窗外,那时候窗外雪花纷飞。尽情看,尽情说,之后我们交流,我能感受到孩子们面对的心情。有的孩子说早起跟爸爸一起铲雪,满脸的欢喜;有的说,今早走着来学校,没有雪的时候,风一吹,就有树上的雪花落下来像下雪一样;还有的说,今早走到了一棵树下,一晃,就又下雪啦……
他们的分享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选自于《小巴掌童话》。于是,我就给他们讲述了那个故事:从前,有一只小熊他特别希望能体验一场雨。有一天,中午过后他就躲在家里睡大觉了,睡醒了才发现就在他睡觉的时候外面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雨。他好伤心,于是呜呜地哭了起来。他的好朋友看见了,笑嘻嘻地跟他说:别着急,我让你再看一次雨。我故作停顿,问了句:你们猜,他的好朋友会做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后,我继续说道:他的好朋友把小熊领到了一棵树下,用力晃动着那棵树。于是,小熊就再次经历了一场别样的“大树雨”。哇~~教室里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满足。我把眼神投给了刚刚说摇树下雪的俊宇,他笑得很开心。
那一刻,我想到了薛瑞萍老师,也想到了她的那本《讲述课》。原来,故事的力量在质朴的语言里,在与生活休戚与共的体验里。带着童年欢愉的体验,再去倾听故事,哪怕是最朴素的讲述语言,故事的力量慢慢走向了一种质朴的回归生命本色的滋养。而此时,深受滋养的不光是孩子们,更是我自己。
想起来,今早出门时拍下的雪景,也是突发奇想。想让孩子们结合昨天刚学过的《雾在哪里》试着用起来。原文是“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和“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于是,就有了“无论是草地,还是草地里的缝隙,都被白白的雪覆盖了。”,还有“草地、梧桐树、楼房、天空,甚至路上的行人与车辆,都被白白的雪给盖住了”。
这样的一堂课,仿佛是与教材无关,却与生活里那些日常里的“发现美好”有关,却与教材是相关的。从这个角度看,我又一次审视所谓的教材的意义,教材犹如那个手中的线,这条线通向哪里,是需要一份智慧的联结在的。
写话的日记不过是十几篇,但读来让我拍案叫绝。任凭我怎么编,都不会编出来这么奇思妙想的故事的。所以,这堂简单的讲评课,我足足讲了两节课。第一节课是小组分享,同学推荐。第二节课从佳颖和妙萱的两个范文出发去深入解读结构,比如背景里的铺垫,结局的丰富与开放。第二堂课里,我深深体味到《教学的勇气》的作者所提到的“主体的中心”的课堂的智慧,也许第二堂课我还是说的很多,但这份倾诉是两眼放光的热情洋溢,我相信我的孩子们能感受到,这也许就是“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体验吧。
真心觉得有你们很幸福。
今早的晨会,我跟孩子们提到即将的元旦,即将的新一年。我会把一年级的阅读记录单还有这半年来的日记发给他们,希望他们做个整理和总结。我说道,希望这份新年礼物他们会喜欢。我说珍贵的礼物是在时间里积攒的功夫,非岁月不可的功夫长养在自己的身上,谁也拿不走。如果这半年懈怠了,也不要紧,我们还有未来的半年,希望大家能一起走,走向更高。
我能看到有些孩子眼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