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魔咒—经济危机中的秘密
本人认为,美国经济以下面临的将至少是70、80年代级别的中型调整,而且有超过99%的可能这个中型调整将是一个20、30年代级别大型调整的前奏,这个大型调整的巨大杀伤力将在2019年达到高峰。
到了2019年,1929年的悲惨时刻将在美国重演,这个事件刚好是90年,而这90年的一半1974年,其附近产生了所谓石油危机的中型调整,而其3/4位置出现的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缠中说禅
2019年已经过去了一半,此刻,经济危机似乎仍像天边的一朵乌云,隐约,但依然遥不可及,美股在跌跌撞撞中还创出了新高。
这一次,我们能够逃脱宿命吗?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人类历史上的多次经济危机里面,总是有着一些耐人寻味的规律。
回顾人类自诞生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以来的数百年历次大杀伤性危机,我们或许能够在未来一窥端倪。
一、购买力不足
所有的经济危机,都要从资本主义出现从那一天起就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说起了。
这个问题叫:购买力不足。
按照一个经济学等式:利润=商品售价-工资-其他成本,
倒推回来,那就是:商品售价=利润+工资+其他成本。
这个等式对任何企业都适用。
实际上,“其他成本”一项就是其他企业制造的商品。所以把所有企业放到一起讨论的时候,有商品售价=利润+工资。这说明,如果所有的生产都放在资本主义化的企业里进行,必然存在一个问题:工资买不光所有商品,必须利润也加入购买,产销才能平衡。
这会带来第二个推论:消费倾向递减原理。
虽然说赚钱多的人花钱也多,但从比例来看,月薪2000块的人必然花光收入,6000块的人最多攒一两千元,月薪十万的时候,可以每月攒几万存款。等到月入百万,虽然奢侈品消费已经不少,但占总收入的比例可能也就是两三成。
收入更高的人,往往消费就要停滞了。在物质享受上,比尔盖茨未必和一个国内大房地产商拉开明显差距。
这咋一看是好事,有钱人不消费,多好啊,为社会节约资源。
但是,这和第一点放在一起看,问题就出来了。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工资分配在大多数人手里。
工资基本都花掉了,但利润大部分没有被花出去,势必造成这样的局面:商品售价>老板的消费+工人的消费。商品不可能在这个体系内都卖出去。
卖不出去怎么办?老板的第一反应是减产避免亏损。
可减产不仅少造东西,而且少开了工资。工人没了工资自然就不买东西。结果,从全社会来看,购买力减少的比例比商品减少的比例还高。各行业的老板只能下意识地再裁员,再限产。
这样的恶性转下去,经济就崩溃了。
1929年的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原理。只要任何人立足于体系内解决问题,问题就绕不开。
二、黄金与东方救世界
当然了,这个问题在工业化之前并不严重。没有工业化的年月,个人生产率很低,个人消费却有下限,总不能让人饿死。所以,剩余产品再多也不是大事,在本土挖点金矿、打几仗就足够提供需求了。
19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而且立刻和资本主义结合。从此工人可以造出远超过自己基本需求的物资,人类开始不停的操心生产过剩——虽然很蛋疼。
1825年左右,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因为工厂纷纷减产关门,机器设备的价格跌到和废铁差不多。
不过这个时候英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业国,竞争起来,其他欧洲国家不是对手,所以英国可以努力地对外扩展市场,通过对外倾销来解决问题。所以危机一两年就过去,接下来又是十来年的繁荣。
等到1837年危机,事情就不一样了,不光英国学会了用机器生产,德国法国美国也照猫画虎地开始搞工业。英国没法在老朋友身上找市场了,所以这次危机时间很长,持续了6年,各国的工业规模都缩减了一半以上。经济缩减的趋势直到1843年才勉强恢复过来。危机后面的繁荣年代仅仅持续了4年,1847年又爆发了一次危机。
1847年的危机非同一般,首先一个特征就是危机持续的时间已经比繁荣年代长了,这在社会心理上是个极大的打击——普通人觉得没盼头。
其次这次危机没有放过任何国家,只要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统统大崩盘大失业,机械、钢铁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最后是什么原因缓解了这场危机?
说起来,危机缓解的第一个原因其实很搞笑,那就是金矿。
1848年,旧金山发现金矿,1851年,墨尔本也发现金矿。这两个地方当时都是山高皇帝远的无政府状态,而且金矿埋深不算太大,不用太大投资就能直接挖矿石。甚至不打洞都能在河床里面淘金。
于是全世界的穷汉子蜂拥而入,希望能一夜翻身。前者因此被中国人称为“旧金山”,后者则是“新金山”。
美洲牛仔们有刀有枪,澳洲历来就是囚犯流放之地,居民凶悍无比,这样的地方,不管是先占矿脉的地主还是后来的财团,都没法把金矿变成少数人的财源,只能眼睁睁看着近百万好汉满地发财。
许多海船到了美洲和澳洲,夜里一半低薪水手逃下船去淘金,船长一觉醒来连船都开不走。
这种淘金潮对世界有什么好处?没啥好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说,粮食没多一粒,棉纱没多一根,倒是少了成千上万的精壮人口搞生产。有害无益。
但是对淘金潮对资本主义的世界有啥好处?救命之恩。
资本主义缺的就是需求,而需求的来源就是消费者手里得有足够的货币。
在金本位时代,黄金就是购买力!
当然,根据前面说的消费递减原理,这些黄金要是集中在几个大矿主手里,那只是给富人的城堡里增加了金砖收藏,也增加不了多少购买力。
但偏偏,澳洲和美洲的金矿都在蛮荒之地,分散到了无数淘金者的身上,他们拿出来的黄金就是响当当的购买力。
这就好比上帝雇佣了这些人口,给整个资本主义注入硬通货,于是购销两旺,经济危机一下子就缓解了。
以天赐黄金的方式来缓解危机,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是个很扯蛋的事情。理由还是上面说的。黄金不能吃不能穿,反而要消耗劳动力,居然能缓解危机,促进繁荣。
这说明经济危机的问题根本不是物质,而是人类自己给自己找别扭。黄金救世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荒谬性。
金矿救得了一时,救不得一世。慢慢地,浅层黄金开始减少,矿区也渐渐建立“秩序”,淘金变成了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卖苦力的采金。这样的金矿即便还继续出产黄金,也不像当年那么有效了。可工业能力翻了几番的资本主义还是需要外来的购买力,咋办?
其实世界上还有一个更大的金矿:东方。
大航海时代之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那边文明程度低,采矿能力差,好多在欧亚大陆已经早就开尽的矿产还完全没动。所以欧洲从美洲弄到了巨额黄金——用来买更多的中国货。
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基本上欧洲从美洲弄到的以万吨计算的金银,大多数又流到了东方。这些金银最终流入了中国,让中国同样资本主义化的工商业如虎添翼,继续在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里流通。
这就是列强发动战争的本质,因为要打开中国的进口市场,把这些钱赚出来,中国掏出来的每一两银子都是给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救命的购买力。
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巨大的市场给西方世界又续了一百多年的命,把东方这两个大国的购买力续完之后,1929年也快了。
三、“不得不”的投资
当然,从资本主义的角度说,资本家的利润不加入购买就不能平衡购买力。资本家靠奢侈消费肯定是消费不了那么多的利润,但是资本家还可以投资。
所谓投资,就是资本家把积存的利润拿出来雇人、买东西,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质量。如果资本家乐意不存钱一心投资,那么经济危机也是可以缓解的。
但是,投资的目标不是投资,造更多的商品也不是目标,最终的目标是要牟利赚钱,也就是把商品卖出去。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市场稍微萎缩一点,投资的倾向就会减弱。
投资减少了,工人的工资也会减少。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如果让经济部门自行决策的话,脆弱的平衡很容易瞬间转为雪崩。
事实上,从长期来看,投资是给资本家创造更强大的生产力,势必要造成更严重的过剩。
所以说,光是鼓励资本家投资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有一个“不得不投资”的条件,投资才能成为缓解经济危机的因素。
科技进步就是这么一个合适的条件。一旦社会上出现了促进生产的新技术,所有资本家都担心别人先采用,自己被淘汰。所以,不管有没有预期市场,都必须投资。
投资信心,或者说投资压力就这么被维持住了,不会轻易地落入循环下降的陷阱。直到技术进步普及到整个社会。这其实也是个奇怪的现象,技术进步不是通过促进生产来给社会带来好处,而是通过“不得不”投资的压力来保证社会不崩溃。这个绕出去的大弯子就是资本主义的问题所在。
工业革命不仅改造了生产,还给科研带来了标准化的实验条件。所以19世纪是一个科技大进步的时代。投入不大,进展明显。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几十年,以内燃机和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开始萌芽了。科技进步这根鞭子总是抽着资本家投资,所以供需总是平衡。危机持续个一两年,新科技就能出来救驾。
可以随便淘金的金矿、工业化军队带来的新增富庶殖民地,连续科技进步带来的投资热潮。
这三个因素放在一起,就是资本主义从1848混到1914的原因。1848年的危机因此拖了大半个世纪也没爆发。
四、“三因素”作用弱化
但是资本主义的健康肤色下也有隐患——三个避免危机的因素都开始弱化。
首先说金矿,浅层金矿越采越少是必然的。这也是新大陆才有这么多金矿的原因——旧大陆的已经采光了。但是新大陆的浅层金矿也越来越少,帝国势力越来越强大,结果就是新发现的金矿大多被少数人霸住。
比如英国人为了南非金矿打布尔战争,出动了40万军队。辛辛苦苦抢来的金矿怎能容你穷人乱挖?结果必然是权贵跑马圈地,大资本投入昂贵的机器开采。这样出来的黄金不像1848年淘金潮那样促进购买力,只能加剧社会的收入分化。金矿这一条不好用了。
殖民地增长也同样出了问题。地球就那么大,不能隔几年就发现一个新大陆,更不能指望隔几年就征服一个中国这种4亿人口的市场。但工业化和剩余产品隔上几十年就翻一番,等到殖民地已经没有任何产业,等到过去几百年东方国家赚到的金银榨干。到哪去给资本主义找外部市场?
到了19世纪末,像样的殖民地都开发完了。只有非洲内地还算空白。但是非洲人口已经被黑奴贸易掠夺了不少,剩下的人口穷困分散,也没啥像样的购买力。所以非洲是南极之外最后一块没瓜分的土地。
这样的土地,1870年后也被饥不择食的列强一举瓜分。因为分的太快,所以好多签协议的人根本没时间去现场考察,也不知道要划分的地方是山是川,只能在地图上横平竖直的划线。现在看世界地图,非洲的国界大多还是一条条的直线段相连,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遗迹。
甚至原有的殖民地也撑不住了。本来清政府、奥斯曼土耳其政府、波斯、墨西哥这些国家的政府已经习惯了当买办,当殖民列强代理人的职务,从殖民侵略之初的动荡中开始稳定下来。
结果到了1910年前后,挨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赶走皇上,土耳其把苏丹扔到笼子里当傀儡,波斯议会赶走了国王,墨西哥人推出革命制度党上台,就连一向乖巧的印度都出现全国罢工游行。革命扎堆说明列强们已经榨干了殖民地,下一步咋办?
当然,还有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但科技增长也不再靠得住。前面说科技促进投资,这话有个隐含前提——科技本身不是投资。否则市场稍微波动一下,投资意愿就下降,科技进步也放缓,自然就没法逼着资本持续把利润拿出来花,购买力缺口就回来了。
19世纪的科技门槛低,搞科技开发不咋费钱,几个爱好者直接攒个小作坊就能开工。制造第一辆汽车的卡尔-本茨用媳妇的嫁妆和首饰就填上了开发汽车的成本;爱迪生当报务员,省吃俭用就能开发出第一项专利。
哪个时代都不缺技术宅男省吃俭用玩机器,既然开发工业技术花不了几个钱,宅男们玩的就上层次,19世纪的科技自然出现突破,逼着所有资本家努力投资,客观上补了购买力的缺口。
1900年前后,情况出现了变化。已有的科技门类越来越多,科技开发成本打着滚地往上涨。莱特兄弟虽然也是技术宅男,但人家也同时是自行车制造商,是非常有钱的工厂主,自己修了风洞来测试各种机翼,这才在1903年试飞了飞机。
马可尼虽然是自费开发无线电,但他母亲是英国贵族,老爸是超级大地产主。他家有钱到什么程度?马可尼实验无线电,通讯距离好几公里,发报机和收报机还都在自家乡间别墅的地界上。这样的富豪才玩得起科研。说明科研离个人越来越远了。
爱迪生年轻的时候单打独斗,发了财之后反而必须挂靠大财团,才能建立几百工程师协作的实验室,号称学霸。他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一次火灾就损失4百万美元,折合现在6亿美元。
这样的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企业的超级投资行为。个人的兴趣、技术不再起主导作用,企业的意愿才是科研突破的发动机。
20世纪后,科研也成了投资,企业投资之前就必须考虑能不能赚钱——要是没市场的话,高科技也一样赔钱。所以,19世纪是科研突破推动投资,20世纪初的科研本身就是投资,自然也受市场需求压制。
科研,尤其是距离产品较远的基础科研也被卡死在市场不足的怪圈里。一旦市场波动,也会和投资互相拖累着减速。最后问题还是回到了消费不足,市场不足的死结上。
19世纪后期的资本主义三条腿走路,欣欣向荣,结果到20世纪,三条腿都残废了,经济危机还会远吗?
五、战争
在经济危机彻底爆发之前,大家都拖着残废的腿,想去别的强国手里抢根拐棍——新增殖民地,好增加外部购买力,多混几年。更直接一点的想法就是或者干脆灭了别的资本主义强国,以减少别人供给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市场。这两个想法哪一条都意味着战争。两条一起实施?1914年,世界大战开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不多说,只说结果。从增加殖民地的角度来说,战败的德国交出了在非洲太平洋的一些穷乡僻壤。从消灭工业的角度来说,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被打成了废墟。
本来战胜国还想拆了德国的工业,又怕德国因此革命,加入苏联,因此没拆。
结果,世界上工业国一个都没少,市场还是那么多。等到资本主义列强把大战损失的那点机器补回来,经济危机还是跑不了。
所以,1929年,世界大战结束才10年,真正的经济危机如约而至。破坏力强悍到世界大战都只是预演。
美国的工业水平几个月就倒退到19世纪,银行业破产,410亿存款去挤兑60亿现金,总统开支票都兑不到纸币。德国失业人口加半失业人口占了总数的2/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咬牙顶住了金本位,等到大萧条来也得废除。从1929年到1933年,全世界都以为资本主义要结束了。
课本上会告诉你,是罗斯福新政把美国拉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你信吗?我反正是不信的。
1929年经济危机真正的解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对于交战一方是残酷的,但是对于观战方却是幸福的。
经济危机归根到底是“供给和需求”的严重失衡,而战争是解决供需失衡的有效办法,战争产生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车辆、药品等装备、人力、资金需求,更因为交战摧毁了供给能力,进一步放大。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开始,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打响,欧洲、亚洲、非洲几乎所有国家全部卷入战争,仅有孤悬南美的美国得以远离战争。
战争导致工业制成品需求快速增长,美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迅速被消化,甚至供不应求,出口不断增加,就业持续回升,经济重回快速增长渠道,美国进入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41年到43年GDP平均增速连续三年达到让人瞠目结舌的17%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庞大的破坏力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和亚洲,1945年战争结束,海外需求迅速下降,美国经济应声而落重回负增长,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济危机,美国从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国家战后重建,而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被欧洲人用来进口来自美国的工业品和原料的。
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美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美国发了战争财,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到了美国。而美国的崛起,是站在被战争摧毁的欧洲和亚洲的肩膀上,美国走出大萧条的真正动力也源于此。
尽管我们都觉得现在全世界的央行已经从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但是,引发那次危机的核心变量,现在变了吗?
六、细思极恐
美国的通胀为什么在2008年的若干轮QE之后一直起不来,不正是因为钱都被集中到富人手里,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所谓的中产不断堕落成穷人,所以,购买力才一直起不来。购买力起不来通胀就一直在低位徘徊。
同时,主导第三次科技的很多定律,像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也正在逐步逼近自己的极限,除了少数领域,我们已经几十年没有产生过像相对论、量子力学那样的革命性理论。
相反,各种旁氏骗局和债务危机都开始有蔓延的迹象,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
也许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去减缓经济的周期,但是要来的东西,逃不掉的总归是逃不掉的。
——读后感
买入=卖出
储蓄+工资=消费(买入)
消费=企业收入(卖出)=利润+工资
储蓄+工资=消费=利润+工资=资本+工资
合并式:储蓄=资本,钱会从大众的储蓄账号流失,进入少数人的账号。
因此,储蓄不足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顽疾。
更直接说,货币不足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顽疾。
很多人会感到诧异:当前明明是货币泛滥,怎么说货币不足呢?
答案实际很简单:货币是债务伴生的产物,货币不足,才要举债,举债伴生出的货币,依然不足以偿还新债务。
这就陷入了越缺钱,越借债,越借债,越缺钱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过去,只有发现大量的白银和黄金,才能走出这一恶性循环。
在现在,只有将举债成本清零,才能把生产能力转化为提货权,通过工资和奖金直接进入员工与劳动者账号,才能使储蓄变得真正充盈。
储蓄真正充盈,才能使经济循环获得重新开启。
如何使举债成本清零?
答案是通过全民控股的公共网络发行提货权。
自己的提货权是自己的产品欠条,是债务。
别人的提货权是别人的产品欠条,是资产。
把所有自己的提货权存入别人的账号,每个自己账号获得的都是资产。
通过提货权兑换衍生出的资产,实际与发现超级金矿无差别。
都可以解决储蓄不足的顽疾。
因为公共网络边际成本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