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表达不完整,是家长的原因吗?尽管个体差异存在,但有意的引导也很重要。
今天有位家长来借书,便问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从读绘本的方式开始引导。如果孩子读不懂,你就做减法,不要让绘本里的故事都灌输给孩子。比如,当我们说到一个历史故事时,我们直只说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情节和结局。我们无需给孩子去深挖历史人物的背景,这样信息量太大,重点就偏了,孩子也会无感了。孩子在家亲子阅读,她只能依靠大人解读文字来获得信息。然而绘本不只有文字,是由大量的图画和部分文字构成的。图画里蕴藏着很多的知识,我们要带着孩子一同去观察去发现不同。即使一开始孩子没有给我们反应,我们也不用着急,我们可以慢慢从提问来引导孩子。比如,当我们给孩子绘本时,第一眼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书的封面、作者、翻译、绘者、编著和出版社等等。我们要把书的构架和组成部分给孩子一个基本的认知。
在绘本的开始读时,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引导性,有趣味性的并围绕绘本主题的提问?有了这一步孩子的好奇心就会被调动起来。每一个画面里,我们都要对孩子进行w式提问。简言之,人物、时间、地点、发生什么、为什么。
一本绘本就像一部电影一样,它也有特写,也会有近景和远景。当我们只给孩子读文字时,那么图画里的结构表现,并没有带给孩子观察,探索和连接的作用。我们可以围绕文本内容引导孩子自己去观察,去表达,去提出问题。只要不偏离客观实际,我们都予以肯定。但是我们也要回归主题,以同样的故事情节节奏来带入自己,让我们身临其境,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绘本图画世界的奥秘。
绘本就像电影一样,他能带给我们不同视觉的体验。与电影不同的是绘本的想象空间更大,他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架,只是一种主题下的故事。
如果我们尊重每本绘本里给你画面,再辅助于文字去表达,那么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加强,表达时就会有所取舍,才会有完整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