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的教育理念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学校里最硬的指标应是教师。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关于读书
要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味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的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一个人的阅读趣味大致规定了他的精神品位。而纯正的阅读趣味,正是在读好书中养成的。
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儿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融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的人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有的人却只是对别人的感受发生同感罢了。两者都是真情实感,然而是两码事。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的被唤醒,对心灵所发生的重大影响决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
关于童年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上帝对亚当说:“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还要归于尘土。”在乡村,那刚来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贴近土地,从土地中汲取营养。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他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相比之下,城里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单,远离了土地和土地上丰富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断了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城里的孩子是没有童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