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灵隐居,概莫能外 ——云林灵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每次我或直立或跪拜于佛前时,脑海耳畔总会萦绕着这句禅语。蓦然间,仿佛他就在身侧,轻阖眼睛,双手合十,虔诚礼拜。
“向佛许什么愿望了?”
“我不为自己许愿,我为这座寺庙许愿。”他还是那样淡淡的语气,奇怪的是清清淡淡里却透着莫名的安定和力量。他是适合佛寺和道观的,俊美的脸庞、颀长的身材、温柔的眼眸、淡泊的气质,眼前少年的雪白衬衫和思绪里一袭大红袈裟交替出现,恍恍惚惚间,被定格在“情僧”两个字上,贾宝玉亦或仓央嘉措?心中暗暗思量,谁又能保证这不是一场华丽的转世。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前世一千年的修行,才换来今生的一场相爱。然而,世间多少的相爱最终却始于绚烂而终于流年。我和他都是有佛缘的人,人家情侣逛环球迪士尼,我和他逛佛寺道观。未曾想,首站寺庙就是个大手笔,那便是位于西湖西北面北高峰山麓的灵隐法寺。
我们约好了,一定要携手走遍世界各地的寺庙,以灵隐为始。灵隐寺不大,但1600年的历史更迭,却让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与传说。
炎炎夏日,逼迫得我们更想快速靠近这片江南净土上的千年古刹。山深泉冷、古木青苔,茂树修竹掩映下的灵隐法寺终于将要徐徐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站在北高峰下望,灵隐寺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一派云林漠漠的景色。传说,当年康熙皇帝就是因为看到这番景致,即景生情题下“云林禅寺”。今天,“云林禅寺”四个大字高悬于灵隐寺天王殿正门之上,正是这块匾额,为灵隐寺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今天,这里每天游人如织,香客如云。人潮人海,每个人带着心底的愿望远道而来。佛,静观信众、拈花微笑,却把我的思绪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朝代……
济公的师傅瞎堂慧远禅师,禅学造诣高深,曾多次应召入宫奏对,皇帝赐号“佛海禅师”。相传有一天,宋孝宗驾幸灵隐,发生了一场精彩的奏对……
飞来峰前孝宗问:“既是飞来,何不飞去?”
慧远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至上竺,孝宗问:“观音亦持念珠念谁?”
对曰:“仍念观音。”
孝宗问:“为何?”
对曰:“求人不如求己。”
又问:“观音还求什么?”
答:“愿陛下早复中原。”
这场奏对,我甚是喜欢,得道高僧亦有“庙堂”之上的智慧,奏对的前面紧凑精彩,而最后一句“观音还求什么?”,我却没曾想到,慧远的对答如此接皇家的地气——“愿陛下早复中原。”这句奏对多么直接,多么直戳孝宗的心事,如此一来,皇帝陛下也只能闭嘴称是了。
好多朋友说我不识人间烟火,而我的确是俗身俗人一个,在这法相庄严前,我所求的还是个人的荣辱所托,而反观身边的少年,却如他的白衣一样干净、纯粹。他爱她如斯,却无欲无求,虔心祈愿,只为三宝。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人们朝着这座1600年的古刹而来,探寻内心的清静,增长智慧,个得其所。哪里知晓众生皆有佛性,何苦到处攀缘四处寻找?
少年随我步入灵隐寺山门前,远远望着游人信众围着飞来峰前的黄财神礼拜叩首,他却迟迟不肯上前,我也不曾催促,心里明了他对求财求禄没有兴趣。待人群散开了,他不急不徐走过去,打开矿泉水瓶盖,倒了一小盖水供在佛前,然后后退几步站定,双手合十,静静拜了三次。
“你还知道在佛前供水。”我轻轻点头赞许。
“我觉得天气炎热,应该给佛敬水。”他答得平常。
我们在灵隐寺的案山前流连忘返,坊间传言,来杭州必游西湖,游西湖必至灵隐,到灵隐则不能不看灵鹫峰。因为灵隐寺最初的缘起就是这灵鹫峰。而这座并不伟岸挺拔的山峰,据说是从遥远的印度飞来的……
据宋代的《武林山志》记载:公元326年,东晋咸和元年,一位古印度僧人来到杭州,当他走到西湖西面的武林山时,不禁指着一座小山惊叹说:“这是我们天竺灵鹫山的一座小岭啊,不知什么时候飞到这里来了。”又说:“佛祖在世的时候,这座小岭是仙灵们隐居的地方,不知现在还是不是这样。”这位古印度僧人名叫慧理,史称“天竺僧”。而慧理所说的这座仙灵所隐的小山就是今天灵隐寺的案山灵鹫峰,又叫“飞来峰”。所谓的天竺灵鹫山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著《西游记》中经常提到的西天灵山——灵鹫山,此即西天,西天即此,也许这正是咫尺西天的由来。
慧理建了五座寺庙,大多或废或更,惟存灵隐一寺,守候在这个仙灵隐居的地方,屡毁屡建,至今已经1600多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忽尔想到了他口中所念“观寺庙,还是要在阴雨天。”许是在他心中,阳光下璀璨的殿宇宝顶不及雨雾中的庙宇楼阁来得持重、深远。
《灵隐寺志》上说,这座寺庙曾经14次被毁坏,却又14次重建起来,真是不可思议。至今在寺内还遗有最后一处没有被修整的残破院落,断壁残桓、草枯花败,隐藏在香火盛极的背面,无人问津,却是他最想探访的所在。是的,他就是如此,众人不感兴趣的背光之面,正是他迫切要解开的心灵秘境。
“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入于深信海”,佛祖灭度两千多年,世事变幻,他所说的佛法却凭借种种因缘流传下来,至今还在利益我们,所以灵隐寺的因缘实在也不是简单的事啊。
终于我们一起踏入了灵隐寺的第一座正殿……
今天的灵隐寺依中国佛寺典型的伽蓝七堂规制构建而成,在寺庙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分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和华严殿等五重殿宇。我们一座一座殿宇仔细观摩、虔诚祈祷,在佛祖拈花,灵峰飞来之处祈求智慧,寻找清静的自我。我相信,我与他和灵隐寺都有着殊胜的因缘,才使得它成为了我们寺庙之旅的开端。
几重佛殿参拜下来,手中的香已用尽,我们都是随缘的心态,心中有三宝,想佛祖不会介意外在的形式吧。信步溜达到了香客休息处,点了杯冠绝江南的藕粉解暑,说笑闲谈间,少年惊讶得询问“哪来的香?”我顺着他的目光垂下头,果然不觉间手中已多出3支香来,这真是飞来峰下的神来之香。他笑道:“把最后的华严殿拜完,香也正好够了。”我心中悠然“是啊,怎能不惊不奇,一动不如一静,求人不如求己,心中有三宝在,自有佛香从天而降,殊胜至此,阿弥陀佛!”
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文人墨客、普通信众在灵隐寺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典故和逸闻趣事,不得不提到的是两个响当当的名字……
公元824年,缷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在4年的行政长官生涯中给杭州留下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极好的官声,还有一样则是许多流连古寺、纵情山水的诗篇。在《宿灵隐寺》一诗中,他这样写道:
在郡六百日
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
醉为海榴开
传说那时的灵隐,仲春时节,寺中常有洁白的颗粒从天空飘落,人们都说是从月宫的桂树上落下来的。不知白居易是否有幸亲眼目睹过这一胜景。至少在暗香浮动的四月天,与灵隐寺的僧人们诗词唱和、饮茶参禅,对这位晚唐大诗人必定是一件美事。以至于在不到两年里就入山十二回。
在灵隐寺天王殿正对面有一座单层双檐凉亭,有名“冷泉亭”,是当年白居易最喜休憩、逗留的地方,他作《冷泉亭记》云“东南山水,余杭为最,就郡则灵隐寺为尤,就寺则冷泉亭为甲。”并在亭上题“冷泉”二字,使灵隐寺从此又多了一道迷人的风景。后来,白居易晚年皈依佛教,号香山居士。
更有兴味的是200年以后,又有一位文采飞扬的地方大员来到灵隐寺,他就是新任杭州通判苏轼。
盛衰哀乐两须臾
何用多忧心郁纡
溪山处处皆可庐
最爱灵隐飞来孤
这位出身崇佛世家的北宋大文豪,历经宦海沉浮,到任杭州后,也像他的前辈白居易那样,每有余暇必至灵隐,与冷泉为伴。后来,苏轼在“冷泉”两字后面加题一“亭”字,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唐宋两代大诗人遥相唱和的文坛佳话。
大半天的时间,走走停停,观摩跪拜,遐思深省,从晨雾重重至艳阳高照,灵隐寺的殿宇、楼阁、亭台、轩榭在脑际闪过,一帧帧细腻的画面铺排成一串清雅的记忆,缭绕着梵音佛香。
归去的路上,拾一钗,偶遇茶行“陈七房”,百般调笑,时至今日仍是戏谑不断,万般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