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恺 | 心理咨询师
我的文章《痛苦的时候,你是否有自愈能力?》发出后,收到一些评论和私信,其中一些很有代表性,我想针对这些评论写一些东西,在这些反馈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条简短的私信,上面只有四个字:自愈不起。
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但只要我们留意一下身边人,就会发现他们对问题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你眼中,可能有些人遭遇到的问题并不那么地严重,但他们就是被击垮了,长时间地一蹶不振;而有些人遭遇到了重大的打击,也曾经痛苦低迷,但一段时间后,他们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自愈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那些来到咨询室里寻求帮助的人,是什么阻碍着他们自愈呢?
一个例子
来访者罗拉(化名)一进咨询室,就对我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些力量?我感到很无力”。她说自己和负面情绪拉扯得非常辛苦,很想摆脱这些负面情绪去行动,但很容易就泄气,重新陷入低迷。我留意到她把负面情绪当作是敌人,把力量用到和情绪对抗上,这是阻碍她自愈的第一层障碍。
此时我还不知道罗拉遇到了什么问题,对她的情况一无所知,于是我问她:“最近发生了什么事?”。罗拉的回答是简单而抽象的,我无法从她的言语中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但在几句简单的回答里,罗拉倒是给自己下了许多判断,贴了好多标签:行动力差、表现不佳、不善与人交流、脑子不灵光等等。轻易地给自己下负面的判断,贴负面的标签——这是我遇到的第二层障碍,这阻碍着我了解她。
贴负面标签会引发什么?
不难想象,当我们被别人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会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和反应,最典型的就是受伤和愤怒,不少人会立即反击,驳斥对方,证明那些都是错误的,以减轻受伤的感觉;而有些人则会伤心难过。
可是,不少人却忽略了一点:我们常常对自己做出一样的事情。此时尽管攻击方来自于内部,我们同样也会感觉到受伤和愤怒。如果采取行动反击,被攻击的敌人也是自己,这注定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此时,我们经历着二次创伤(第一次创伤是外部事件引起的),能量被消耗在自我攻击上面,而不是用来修复自己。
既然贴负面标签具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为什么人们还会去做呢?
一位长期超负荷工作的人士,可能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葛优躺”,此时工作效率大幅下降,领导不满,他产生了焦虑,并立即给自己贴上了“拖延症”的标签。在团体咨询的聚会中,伙伴建议他休息一下,说他只是太累了,但他却说:“我觉得这其实是轻易地放过自己!这样我就离目标越来越远了!”。他将贴负面标签和激励自己划上了等号,混淆了概念。激励自己是正向引导,是问题解决导向的,此时人的态度是开放的,会悉心听取建议,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自我否定的人还没准备好接收建议,而是常常这样回应:“是的,但是……”。
还有一类来访者,对指责特别地敏感,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成了他抵御指责的方式,他展现出来的就是:“你看,我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了,我已经做了深刻地反省,你不要再说我了”。这种做法常常很有效,身边人确实也不好再说什么,但是事情过后,鸵鸟政策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该掉坑里的时候还是掉,接着又是自责……长期的挫败感加上自我攻击,这类来访者的自尊渐渐消耗殆尽。
负面标签来自哪里?
现在网络系统使得心理学知识更加普及,帮助许多人走出心理困境,但一类新的来访者出现了,他们一见到我就会说:“老师,我有**症,请你帮帮我……”。如果这些人没有读过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他们就不会有“**症”这个概念,就不会给自己贴上这类标签,所以说标签来自于我们接触到的种种外部信息,来自于社会、网络或书籍,是人类社会文化建构出来的。获取的知识越多,我们脑海中就建构起越多的概念,也就储备了越多的标签。大部分人知道知识是力量,有些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却很少有人知道知识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的力量,即便那是一些心理学知识,我最近看到的这类负面标签有:我不爱自己、我不接纳自己的情绪、我没有安全感……
破局
我并没有从认知上指出罗拉的阻碍,也不理会她的标签,而是设法去了解她,引导她说出具体的事件,让情绪流淌出来。从中我了解到最近她和丈夫交流不畅:丈夫是个理性的人,罗拉要求自己和丈夫交流的时候要保持理性,极力地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当罗拉将整件事情和盘托出的时候,终于抑制不住哭了出来。
等到罗拉渐渐平静下来,我们一起回忆了她和丈夫产生情感联结的那些时光,她发现当自己放松下来表达感受的时候,两人很亲密。我问道:“你是怎么做到让自己放松下来的呢?”,她发现是情绪强烈到可以推倒理性围墙的时候,她领会到情绪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她再也不必把力量消耗在对抗自己的情绪上,在迷雾散尽之后清晰地展现在她眼前的,是一条她曾经走过却又被她忽略的解决之道。
刻板的标签消失了,却而代之的是灵动的“人”
当我们用抽象的概念去定义自己的时候,活生生的人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组冷冰冰的、没有生命力的标签,但这组标签真的就可以代表我们的全部吗?代表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吗?不!
只要我们敞开心扉去了解自己,让他人了解自己,也去了解他人,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和他人都是善变的、自适应的,智慧的……刻板的标签去除后,我们可以察觉到自己情绪的流动,灵动的“人”便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