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提到过多种221结构的句式。
所谓的目的语倒置,类似宾语前置。这种221结构,他总结了以下几种。相似的,也有212结构的这种目的语倒置句式。
一、中间2字为主语
前面2个字是目的语,中间2字是主语,后面1字是谓语。
1、nN-nN-V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前几篇介绍过,小写为次要,大写为主要,柳色,柳树的颜色,柳是修饰语n,色是中心语N,春是修饰语n,山是中心语N。
目的语是柳色,也是宾语。春山是主语,映是谓语。所以是目的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春山-映-柳色。
这两句诗出自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
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
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2、fN-nN-V
这个句式区别不大,第一个字改成了形容词:用f表示。例如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也是目的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是春阴-覆-慈竹,晓势-分-香炉
杜甫 (唐)《假山》:
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
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
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
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氛氲。
3、bN-qN-V
这种和上面两种其实也区别不太大。无非是修饰语有些变化,第一字为专名,用b表示。第三字为数目字,用q表示。
例如: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正常语序为: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
出自王维 (唐)《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4、fN-BX-V
其实还是名词+名词+动词,只是第一个是形容词+名词的词组,第二个是双音专名。
例如: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正常语序是:萧史--驻-彩云-,鲁恭--留-文字。
杜甫 (唐)《玉台观》: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
以上四种的结构其实一样,都是:名词+名词+动词,宾语(目的语)+主语+谓语。只不过,名词有偏正、有专名等。 也有平行名词如:NN,就不举例了。
二、中间2字为关系语
和上面中间2字为主语不同,这里的中间2字是关系语。
例如,BX-cN-V。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出自王维的《早朝》
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
城乌睥睨晓,宫井辘轳声。
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
仍闻遣方士,东海访蓬瀛。
正常语序是,金门--侍-方朔,玉辇--迎-班姬。金马门下侍立着东方朔,(汉成帝用)玉辇迎接班婕妤。
这两句诗,表示臣子受到皇帝的重视,显示出大臣的尊贵。
《汉书·东方朔传》:“使(东方朔)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 成帝 游于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辇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汉成帝宠幸班婕妤的时候,曾经邀请她与自己“同辇”,被班婕妤拒绝。
三、中间1字为主语
这种就不是221结构了,而是212结构。
例如: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用字母表示为:fN-N-dV。
正常语序为:人-不见-神鱼,语-真传-福地。出自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结束语
今天提到了221和212句式,其实都是把宾语前置,后面是主语和谓语。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主语-谓语-宾语,诗家语为:宾语-主语-谓语。
老街的五律《游古寺》颔联使用过这种句式:
松门石径转,竹色古亭幽,燕影--堂前--过,钟声--天外--浮。
翻经与僧话,濯足对溪流。一日山中客,心同云水俦。
这种只有一个谓语的句式,仍然是简单句。喜欢作诗的朋友,看看您自己的诗作中,有没有用到过这种句式呢?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