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有疾,寡人吃货。
食欲之于我,是由外在诱因决定发生,内在状态决定行为,缺一不可。再长时间没有进食,没有美食,我的胃似乎也提不起兴趣。而如果已经饱腹,却很不幸又让我看到了美味,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相见恨晚了。自然,最美的状态是久旱逢甘露。
这些天的日记中对于美食提及甚少,正是打算攒着今天做个汇集。虽然曾经沧海难为水,但是越南美食也算在某些地方别具一格,值得一说。
最具有代表性的越南国民美味是越南粉,越南语叫做pho。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件趣事。同在寺庙做志愿的另一个志愿者叮嘱我,一定要慎重发音,这个单词音一旦发重,就是prostitute的意思了。想像这个场景,真是可爱。果然唯有美食与美人不可辜负。
越南粉的味道有点像桂林米粉,但是汤汁更醇厚,据说都是用牛骨熬制的。粉中加入生洋葱、肉片以及一些不知名的热带香料,汤呈淡金色,粉口感顺滑,软硬适中。本地人吃粉,一定要配素菜碟和青柠薄荷。所谓素菜碟,是三到四种越南特有的蔬菜,可惜我一种也认不得。有意思的是一种水滴形叶子,初入口气味刺鼻,神似劣质辣条,姑且命名为“辣条菜”好了。青柠是切好了放在小碟里的,鼻子还算接受得了清香,可惜舌头受不起酸涩。于是一直吃的是不正宗的“裸越南粉”,但就像全聚德的烤鸭其实并不见得比东区二楼的好吃,不正宗也有不正宗的妙处。
这里的煎饼和春卷让我想起日本的和服,都仿佛是模仿失败然后将错就错称为自己的民族特色。煎饼金黄薄脆,鼓鼓囊囊揣了一下子馅料,有虾有肉有豆芽。虽说是煎饼,却没法拿起来大口咬——饼太薄馅太足,就像家里做的馄饨,皮薄馅大,一夹就破。至于春卷,除了卷的方式,与中国的春卷竟撇清联系了。外皮透明有嚼劲,卷着的是“辣条叶”、细粉、虾、肉。吃起来感觉颇为生冷,少了中国春卷的温暖热切,多的是热带酷暑下追求的清爽凉意。
此外还有名为法棍其实近似中国肉夹馍的经典越式早餐面包,将越南国花的食用价值发挥到极致的莲香饭,街边小店里炸得香脆的蜀葵段……一一尝过了,中心思想脱不了中国和法国两大菜系,再加入特有的食材和酱料,能调出独特的风味来。
说越南饮品,不得不提起这里的令人食指大动的热带水果。在这里吃香蕉山竹菠萝蜜,榴莲龙眼火龙果,椰子芒果红毛丹,成熟水果热烈甜蜜的滋味纠正着我吃着催熟热带水果长大的亚热带唇舌。还有很多从未见过也至今叫不上名字的水果,总是好奇去尝,每每在心里做了最坏的打算,可是最终总是超出最好的预期。原料优秀,饮品如果汁沙冰奶昔也自然不会让人失望。每一种都绝不会也无需添加乱七八糟的东西去掩盖原料的瑕疵,因此尽管颜色朴素暗淡,果香奶味都完完整整地在每一滴中保存。
这里的咖啡、豆奶、冬瓜茶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制造业到底是相对落后,于是不以加工精良包装精美取胜,转而追求食物本味和自然风露,别出心裁,独具慧心。
虽然一直在尝试多彩的越南美食,但是可能是热带气候也可能是经济条件使然,这里的饮食“硬菜”很少。终于在今天下午实在没忍住,在寺庙旁的超市买了两根肋条半斤青菜一棵葱,自己在志愿者之家二楼的厨房炖了一锅青菜排骨汤,又就着汤下了碗面。汤在灶上咕嘟咕嘟地念叨着,香气一点一点弥散开来,猫咪一声一声叫得焦急。一个恍惚仿佛回到了祖国故乡。
有滋有味地呷着汤。大概是人对自己热爱的东西总有一番道理可说,我总觉得美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一来,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系统受当地文化和人民性格影响,又间接反映出文化和性格。二来,美味确实也是人世一大牵绊,具有很强大的将所谓圣人拉下神坛的力量。大家们写美食似乎还格外上心,也写得十分诱人。要不是素食宴也能做出一百个花样来,我想决然出家的人也会少许多。记得王安忆写一直仰慕少林功夫的侄子一听说做了和尚不能吃雪糕喝肉汤便忍痛断志,读来又发笑又扎心。
厚着脸皮为吃货辩驳一句,美味也是美、追求美味是遵从内心对美的向往的表现。口舌之欲大概是最不该责备和制止的一种欲望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了孔圣人的英明指示,后人口福享得理直气壮。
味之道,愿尽毕生之力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