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与书相处的呢?
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当你放下一本书的时候,你会对它说什么呢?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觉察到自己身体和细胞的变化吗?
其实,无论是化书成音、化书成戏、化书成课、还是化书成体验,都不是让你把大脑变成书籍作者的跑马场。
而是把各种书中的精华内容和你头脑中的思想汇聚在一起,类似于你组织一个茶话会,让它们在里面彼此碰撞、对抗、冲突、融合......
经它们自由的演化和蜕变,最终形成的,就是你独一无二的观点。
“化书成课”这种技术,是有复利效应的,掌握了它,你既可以化书成课,也可以化书成音、化书成戏、化书成体验。
当你把一本书“化书成音”之后,它就成了娓娓道来的有声书;
当你把一本书“化书成戏”之后,它就成了精彩的场景式读书节目;
当你把一本书“化书成体验”之后,它就成了有趣有料的促动式读书会。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看看他们三的玩法~~~
【场景式读书节目】
什么是“场景式读书节目”呢?
简单来说,就是用舞台化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形态、声音、影像、场景等多种元素结合起来,让书中的文字“活”起来。
也可以理解为,将一段文字改编成舞台剧,通过演员、剧本、场景的设计——读者变成了观众,可以360度全方位沉浸在节目营造的书中世界里。
这是个非常难的挑战。
一本动辄几十万字的名著,在短短一个小时里,故事如何完成、人物如何塑造、场景如何搭建?
惊喜的是,《一本好书》做到了。
无论是《三体》这样八十万字的科幻巨著,还是带有历史跨度的《万历十五年》,还是外国经典文学《月亮和六便士》,在这个舞台上的故事都演绎成功了!
2018年10月8日,由实力文化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国内首创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惊喜亮相。
《一本好书》综艺节目以文化为基石,融合时代特征,再以戏剧的形式呈现书中内容,既是一种情感唤醒,也是文化的影视化传承。
《一本好书》放大书本身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融入场景演绎,直接把书中的文字转化成视觉表达“演”给你看。
看书是乐趣,看别人“演”书也是一种乐趣。
《一本好书》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豆瓣评分9.2分。
环形舞台、沉浸式舞台剧演绎,实力派演员主演,透过这个舞台,我们似乎能看见当时的伦敦、巴黎以及那个为理想不顾一切的男人。
台上与台下多维互动,大伽深度解读,一本书被演得很精致,讲得很透彻。
节目放弃了以往读书类节目中的学术解读,为的就是拉进书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展现阅读的魅力。
该节目传递出的能量透过屏幕,观照历史以思当下,品读经典以慰现实。
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人们,开始有了用身体和情绪感受书中世界的能力。
《一本好书》节目中特别突出了所有入选经典与当下现实热点问题的关联性,以便激活大家思考和讨论的兴趣,而不是让经典仅仅作为知识点存在。
《一本好书》的总导演关正文曾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好的书籍应该有这样两个价值,一个叫提供鲜活认知,另一个叫激活独立思考”。
将名著转化成可视化的舞台剧,用更具感染力、更易接受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读书的理念,《一本好书》做到了。
【有声书】
如今,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听书。
有声书的特点,是人们可以在不打扰手头工作,或在不便用眼、用手的生活场景下,满足阅读需要。
不论是开车、吃饭,还是带娃、排队,抑或眼睛疲劳时,只要携带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听书。
由于具备全场景优势,有声阅读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的独特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有声书行业规模已经连续三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超过30%。
未来数字化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人工智能与5G技术将给有声书行业带来极大的革新,带动有声书市场的持续增长。
一本有声书从无到有,需要经历版权引进、音频生产、策划运营、渠道分发等多个环节,才能最终被用户收听到。
由于版权、制作、编辑、运营等方面的成本较高,并非所有书籍都适合推出有声版本。
据了解,原创网络文学、热门影视文学和经典作品是目前有声书中最受欢迎的门类。
2019年12月,729声工场参与制作的《三体》广播剧在喜马拉雅上线。
制作团队按照标准电视剧制作模式,进行人设解析、结构拆解、制定分集详纲等,并调动几十位配音演员参与配音,为广播剧专门制作的音效更比一般广播剧多出数倍,使《三体》广播剧成为一部“声音大片”,播放量超2400万。
喜马拉雅在全国设立了超过5000处有声图书馆,人们可以在广场、公园、地铁等20多个场景中随时随地免费听书。
懒人听书发起“书舟计划”,通过图书捐赠、建立书舟阅听馆、成立品牌公益联盟等形式,致力于为山区学子、乡村教师、视障人群提供阅读服务。
通过探索文本和声音的融合表达,有声书实现了对书籍价值的再挖掘。
【体验式读书模式】
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散落在民间的各类读书会中,读书讨论、多人共读、大咖讲座,是目前读书会中最常用到的三种阅读形式。
其中,各种形式的“多人共读”成为最受欢迎的读书会活动形式。
共读,即读书会中,每位参与者都要讲述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悟、与他人进行各种讨论碰撞,甚至每个人都要带读书中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这种需要参与者付出的形式,反而比听大咖分享的形式更受欢迎呢?
几十个人坐在台下,正襟危坐的听台上的某个名人分享一本书,就是读书会了吗?
几十个人围成一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有关读书的那些事儿,就是读书会了吗?
我们追根溯源的来看看,读书会是怎么形成的?
过去人们都是自己在家里读书,后来偶然间,有人发现,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书,听别人从不同的角度讲一本书,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是一个人读书的时候没有办法获得的。
当这种体验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欢的时候,群体读书、群体论书、群体化书、群体拆书的这些活动形式就出来了。
只是后来,由于有人在群体探讨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见解、精辟的想法,人们就想听这样的人多讲一些,于是读书会中的分享模式就形成了。
实际上,读书会最早是1902年由瑞典中学教师奥斯卡奥尔森在瑞典南部的兰德创立的。
当时,他发表了关于学习圈的观点和理论:在学习中,每个人都要能够参与;参与者是平等的,都有相同的机会来表达自己,对学习的内容都有各自的见解。
从读书会最原始的状态来看,读书会成立的初衷,并不是让一群人聚在一起听某一个专家讲书。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视角冲突、观点融合。
最终,经由大家探讨、延伸、辩论,这个空间会形成一个群体思想流动、智慧喷涌而出的源泉。
随着彼此思维的扩展和视野的开阔,在场的每个人,对于书中内容的认知,都会有变化——这才是读书会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说,读书会也是需要体感的,需要参与者头脑和身体的协调参与。
在读书会当中体验到的感官刺激越多,参与者对这一场读书会的印象就会越深刻。
这也是为什么促动式读书会特别受欢迎的原因,因为促动技术和读书会的结合,能带来超强的体感。
促动式读书会与传统读书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1、体验感强,能带来穿透身体和灵魂的体验。
人们在促动式读书会的现场,往往会忘记时间,忘记客观现实,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2、在促动式读书会中,读书会的内容由参与者共同创造。
参与者可能带来的是同一本书,也可能参与者都带了不同的书。
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能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创造。
最后,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思维碰撞,生成的内容就是读书会的成果。
这个成果是什么呢?在读书会结束之前我们都不知道,因为它是大家在参加读书会的过程中共同演化出来的。
3、在促动式读书会现场,参与者的思考路径会重构。
因为促动式读书会中,读书会促动师会创造机会,让大家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让不同的想法在这个空间里面发酵。
甚至,读书会促动师会刻意营造出冲突氛围,这样一来,大家既有视角冲突,也有视角融合。
所以每个人都能在这样的读书会中扩展思维空间,产生创意灵感。
4、促动式读书会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在促动式读书会当中,人和人之间可以进行各种连接和创造,加强情感链接的同时,也能让人们产生很强烈的归属感。
目前,促动式读书会的模式,已经在金融、汽车、零售、美业、文化体育业等多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企业读书会,一方面能够让员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员工深度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另外,举办促动式读书会活动,邀请客户参加,能够让内部员工与外部客户之间更好的交流碰撞:彼此可以在观点交换中升华思想,在思想融合中建立同频,在同频共振中连接情感。
由此可见,读书会促动师,开启了“体验式读书”的新时代!